《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43 章:鹿岛规划定居所?辽东备战迎迁移
正德十八年(1524 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辰时·东瀛鹿儿岛,晨雾散去,阳光洒在南部平原上。萧策带着两名海外组成员,手持绘制工具,在平原上丈量土地 —— 这里是与长门部族约定的定居区域,背靠小山,前临淡水河,适合建设村落与开垦水田。
“这里地势平坦,靠近河边,适合建第一批木屋,” 萧策指着一处开阔地,对成员道,“按每户两间房的规模规划,房屋间距三尺,留出行走通道;东侧靠近山脚的地方开垦水田,用河流的水灌溉,足够养活七万人。” 他一边说,一边在图纸上标注,还特意画出引水渠的位置,确保水田能顺利取水。
此时,武田信长带着几名长门长老走来,看到图纸上整齐的规划,眼中满是惊叹。“萧先生,这样的布局,既方便居住,又利于耕作,真是用心了!” 武田信长说道。萧策笑着点头:“居住与耕作相辅相成,才能长久安稳。等村落建好,咱们还能在中间建一个集市,方便彼此通商。”
随后,萧策从行囊中拿出一把改良战刀,对武田信长道:“昨日答应教你们保养武器,这刀虽锋利,却也需定期维护。” 他演示着如何用棉布擦拭刀身,如何在刀刃上涂抹防锈油脂:“每次使用后,一定要擦干血迹与水分,涂抹油脂,这样刀才不会生锈,使用寿命也能延长。” 武田信长与长老们认真学习,不时提问,萧策一一解答,还特意叮嘱:“短铳与连弩也要定期检查,避免枪管或弩臂受潮损坏。” 阳光下,两人交流的场景,透着合作的默契,为后续的安定生活打下基础。
巳时·辽东临时营地,技能培训已进入最后阶段。工匠工坊内,阿古拉正带领十名部族工匠,用改良锯木架与刨子制作木屋构件 —— 他们要提前制作一批构件,运往东瀛后直接组装,节省建设时间。
“锯木材时要顺着木纹,这样切口才平整;刨木时力度要均匀,才能让构件表面光滑,” 阿古拉一边指导,一边亲自示范,身旁的工匠们认真学习,不时调整自己的手法。军工总院的李师傅在一旁观察,点头称赞:“阿古拉已能独当一面,这些工匠的手艺,足够应对东瀛的木屋建设了。”
农耕场中,巴图正教农夫们使用改良犁开垦模拟水田。他演示着如何调整犁的深度,如何根据土壤情况调整耕作速度:“东瀛的土壤可能更肥沃,耕作时力度要轻一些,避免犁头陷入太深。” 农夫们轮流尝试,动作越来越熟练,不少人已能独立完成水田开垦。
医疗帐篷内,娜仁与几名妇人正整理草药包,她们已能熟练识别各类草药,还能根据症状搭配药方。“这些草药包,迁移时每人带一份,遇到风寒或外伤,就能及时处理,” 娜仁对妇人道,脸上满是自信。营地内,技能培训的收尾工作有序进行,部族民众已做好准备,只待开春迁移。
午时·辽东铁路工地,寒风依旧,却挡不住工匠们的热情。铁轨铺设已推进至八里处,工匠们分成两组,一组用蒸汽机起重机吊装铁轨,一组负责固定与填充碎石,配合默契。
“注意铁轨对接处要平整,不能有缝隙,” 工地负责人(赵小匠已返京,由其徒弟刘工暂代)站在路基旁,高声指挥,“用螺栓把铁轨与枕木固定牢固,碎石要填实,避免铁轨松动。” 工匠们齐声应和,动作迅速 —— 起重机将铁轨吊起,轻轻放在路基上,工匠们立刻上前调整位置,用螺栓固定,再填充碎石,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此时,一辆蒸汽机车模型沿着已铺设好的铁轨行驶,测试铁轨的稳定性。模型车平稳行驶,没有出现颠簸,刘工露出笑容:“按这个进度,正月底前肯定能完成辽东城至营口段的铺设,二月底就能通车,不耽误迁移物资的运输。” 工匠们听到这话,士气更高,手中的动作也更快了。工地内,蒸汽机的轰鸣声与工匠们的欢笑声交织,寒冷的冬日,因铁路的推进充满希望。
未时·京城军工总院,院内的蒸汽工坊暂歇,几名工匠坐在庭院的石桌旁喝茶休息。赵小匠捧着一杯热茶,刚放下茶杯,就见陆砚昭带着一名随从走进来,手中还拿着一卷图纸与一份清单。
“赵总匠,今日歇得自在,正好找你商议两件要事,” 陆砚昭笑着走到石桌旁,与赵小匠相对而坐。赵小匠连忙起身行礼:“国公客气了!如今蒸汽设备运转稳定,工匠们轮班值守即可,倒也能偷闲歇歇。不知国公找在下,是为哪两件事?”
陆砚昭将图纸展开,指着上面绘制的 “带弹夹 10 连发步枪” 图样道:“你看,这步枪虽好用,却略显笨重,不适合骑兵或海外探查人员随身携带。我想在它基础上改良一款手枪,要求轻便易携,弹夹容量可缩减至五发,枪身缩短,便于腰间佩戴,主要用于近战防身与快速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海外组与边军骑兵都需要这类便携武器,改良成功后,既能提升单兵战力,又能适应不同作战场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