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46 章:元宵灯映团圆影?备战终期待启航
嘉靖元年(1525 年)?正月十五
戌时·京城朱雀大街,灯火通明,人流如织 —— 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在此举办,街道两侧挂满了各式花灯,有兔子灯、莲花灯、走马灯,还有工匠们新做的 “蒸汽机车灯”,灯影摇曳中,满是新春的热闹。
朱载林身着便服,在张太后、沈皇后与陆明瑶的陪伴下,沿着街道缓步前行。“皇祖母,你看那盏兔子灯,眼睛会亮呢!” 朱载林指着一盏通体雪白的兔子灯,兴奋地喊道。张太后笑着点头,示意宫人买下:“陛下喜欢,咱们就带回去,放在御书房里。” 沈皇后则被一盏走马灯吸引,灯面上画着 “辽东安居图”,工匠正通过灯内的机关,让画面缓缓转动:“这灯做得真精巧,既好看,又能让百姓知道辽东的安稳。”
不远处,陆砚昭一家也在灯会中穿行。春桃牵着陆承玥的手,手指着一盏莲花灯:“承玥你看,这盏灯的花瓣能开合,里面还藏着小蜡烛呢。” 陆承玥瞪大眼睛,伸手想去摸,春桃连忙护住她的手:“小心烫,咱们站远些看就好。” 陆承煜则拉着陆砚昭的衣角,指着 “蒸汽机车灯”:“父亲,这灯和辽东的铁路机车一样!是不是工匠叔叔们做的?” 陆砚昭笑着点头:“是呀,等三月迁移时,咱们就能坐真正的机车去营口港,再乘战船去东瀛。”
陆明瑶看到陆砚昭一家,快步走上前,笑着道:“兄长,嫂子,承煜和承玥喜欢哪盏灯?姑姑送你们。” 陆承煜立刻指着 “蒸汽机车灯”:“姑姑,我想要那盏!我想带着它去东瀛,让那里的小朋友也看看大明的机车。” 陆明瑶笑着让人买下灯,递给陆承煜:“那你可要好好保管,等去了东瀛,给姑姑讲讲机车怎么拉物资。” 街道上,灯影与笑声交织,皇室与百姓共庆元宵,大明的安稳与热闹,在灯火中尽显。
巳时·辽东临时营地,热闹与忙碌并存 —— 距离三月迁移仅剩一个半月,部族民众们开始按分组整理行李,边军与藏锋队则忙着清点物资,确保迁移时万无一失。
阿古拉带着工匠们,将提前制作好的木屋构件搬到临时仓库 —— 这些构件都是用改良工具加工的,尺寸统一,运往东瀛后只需拼接即可。“大家小心些,别磕碰到构件的接口,” 阿古拉一边指挥,一边检查构件的完好度,“这些都是咱们在东瀛建房子的关键,可不能出差错。” 工匠们齐声应和,动作轻柔却迅速,仓库内很快堆满了整齐的木材构件。
农耕场旁,巴图正带着农夫们筛选稻种 —— 这些稻种是工部特意从江南运来的,耐寒且产量高。“每一粒都要选饱满的,” 巴图捧着稻种,对农夫们道,“咱们要把最好的种子带到东瀛,明年秋天才能有好收成。” 农夫们认真挑选,将筛选好的稻种装在布袋里,贴上分组标签,避免迁移时混淆。
医疗帐篷内,娜仁与妇人们正将草药包与急救工具打包 —— 每个家庭一份草药包,里面有治疗风寒、外伤的草药,还有绷带与消毒用的烈酒。“这包是给第一组的,里面多放了些小儿感冒药,” 娜仁一边打包,一边对妇人道,“咱们要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应对迁移途中的小毛病,让大家平平安安到东瀛。” 营地内,筹备的忙碌中透着对未来的期待,七万人的迁移,正一步步走向就绪。
午时·东瀛鹿儿岛,南部平原上的木屋建设已全部完工 —— 两百八十间木屋整齐排列,引水渠蜿蜒穿过村落,粮仓与临时医馆也已建好,只待部族民众前来定居。
萧策与武田信长站在村落中央,检查木屋的牢固度。萧策推开一间木屋的门,屋内宽敞明亮,地面铺着平整的木板,墙角还预留了放置农具的位置。“这木屋比咱们最初设计的更结实,” 萧策笑着道,“木材都是用你提供的硬木,再加上大明的加工方法,就算遇到大风也不怕。” 武田信长点头,指着引水渠:“我已让族人测试过引水渠,水流很稳,足够村落的生活用水与水田灌溉。粮仓也已打扫干净,能存放五万石粮食,足够应对初期的需求。”
两人又走到水田旁,看着已翻耕好的土地 —— 长门部族的工匠们用萧策带来的改良犁,将土地翻得细腻均匀,就等稻种到来。“等三月部族迁移过来,咱们就能立刻播种,” 武田信长道,“我已让族人准备好农具,到时候咱们一起帮他们开垦更多水田。” 阳光下,木屋与水田相映,七万人的定居之地,已准备好迎接新的主人。
未时·京城军工总院,工坊内一片忙碌 —— 手枪改良已全部完成,首批两百把手枪正批量生产,工匠们分工明确,从锻造枪管到组装弹夹,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此时,工坊外传来脚步声,陆砚昭与内阁首辅徐阶、兵部尚书张鹤鸣、工部尚书周用一同前来视察,身后还跟着几名随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