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63 章:炮震边庭辞旧岁?岁暖山河贺新春
嘉靖元年(1525 年)?十二月三十?除夕
除夕的延绥镇边墙,雪后初霁,晨光穿透薄云洒在白茫茫的雪原上,折射出清冷却明亮的光。柳明身着厚重铠甲,手按腰间绣春刀,与雄狮营两百余名士兵整齐列队,十门新部署的后装炮如银色巨兽般并排架在炮位上,炮身裹着厚实的羊毛保暖套,油布下的底壳弹泛着冷光,炮口齐齐对准远方草原,只待辰时三刻的 “第一鸣”。
“都把棉帽拉低些,别让雪粒进了衣领!” 柳明抻了抻铠甲下摆,目光扫过士兵们冻得通红却依旧挺直的脊梁,“今日是除夕,后方百姓正贴春联、煮饺子,咱们守着这道墙,炮声就是给他们的新年信 —— 信里要写‘边墙安稳,可安心过年’!按之前演练的规矩,辰时、午时、申时、戌时各鸣五炮,每炮间隔一炷香,装弹要快、瞄准要稳,都记准了?”
“记准了!” 士兵们齐声回应,声音在雪原上回荡。队列末尾的年轻士兵王二柱,偷偷摸了摸怀里的帕子 —— 那是出发前母亲绣的,上面绣着 “平安” 二字,他想着等开春换防,定要带着军功回家,让母亲看看自己守边的模样。
辰时三刻,铜壶滴漏的 “嗒嗒” 声刚落,柳明高举手臂猛地落下:“放!” 第一门后装炮轰然巨响,炮口喷出的气浪卷起积雪,炮弹划破晨空,带着尖锐的呼啸落在边墙外百丈处的雪原上,雪雾腾空而起,在晨光中散开如银花。紧接着,第二门、第三门…… 五声炮响接连回荡,震得城墙上的积雪簌簌掉落,远处的枯树枝上,几只麻雀惊飞而起,却很快又落回枝头,仿佛也习惯了这守护安宁的炮声。
远处村落里,百姓们听到炮声,纷纷走出家门,老人们牵着孩童,朝着边墙方向拱手作揖;妇人们则转身回屋,往锅里添了把柴火 —— 这炮声,就是她们煮饺子时最安心的 “计时器”。赵武指着远方雪原上的几个小黑点,压低声音道:“柳参将,鞑靼的斥候在三里外观望,没敢再靠近。” 柳明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冷笑道:“他们也就敢远远看一眼!去年此时,还敢袭扰咱们的哨所,如今有这十门后装炮在,再加上开春要部署的‘迫击炮’,往后这边墙,就是他们的禁地!” 士兵们听了,齐声欢呼,寒风中的炮位旁,瞬间充满了辞旧迎新的暖意,王二柱把怀里的帕子攥得更紧了 —— 他仿佛已看到母亲收到军功时的笑脸。
午时?京城,早已被浓得化不开的年味填满。朱雀大街上,红灯笼从街头挂到街尾,随风轻轻晃动,映得青石板路都泛着红光。小贩们支着摊子,高声吆喝着:“糖瓜甜哟 —— 粘住灶王爷的嘴!”“春联来瞧 —— 福字倒贴,福气到家!”“烟花爆竹喽 —— 除夕夜放,驱邪纳福!” 孩童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有兔子灯、老虎灯、莲花灯,追逐打闹着跑过,手里的风车在风中转得飞快,“呼呼” 声与笑声混在一起,成了街头最热闹的旋律。
偶尔有锦衣卫穿着便服巡逻而过,腰间的绣春刀藏在宽大衣袖下,目光警惕地扫过人群,却不扰百姓热闹 —— 他们知道,这满城年味,是需要守护的安稳。街角的 “张记饺子铺” 里,热气从门缝里往外冒,掌柜的正忙着擀皮,老板娘则在一旁包饺子,嘴里还哼着新年的歌谣:“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 铺子里坐满了食客,有赶路的商人,有守城的士兵,还有带着家人来吃饺子的百姓,一碗热饺子下肚,浑身的寒气都散了。
军工总院外的小巷里,虽不如主街喧闹,却也透着别样的温馨。废弃工坊的木门紧闭,门楣上悄悄贴了一张小小的福字,那是林越今早特意带来的。工坊内,炉火熊熊燃烧,映得墙壁都泛着橘红色的光,赵小匠与十余名核心工匠仍在忙碌 —— 第二门迫击炮的炮身已锻造完成,正忙着用细砂纸打磨内壁,确保炮管光滑无毛刺。工匠们的额头上满是汗水,却没人舍得停下,只偶尔用袖子擦一把汗,继续专注地打磨。
“哐当 ——” 工坊门被轻轻推开,林越提着两个食盒走进来,笑着道:“赵师傅,各位兄弟,国公让我送饺子来,猪肉白菜馅的,还温着米酒,大家先歇会儿,吃点热的再忙。” 赵小匠放下手里的砂纸,搓了搓沾满铁屑的手,接过食盒,打开盖子的瞬间,热气与香味扑面而来,他感慨道:“多谢国公惦记!这除夕还让大家守着工坊,说起来,我家小子今年五岁,昨晚还跟我说,要等我回去放鞭炮呢。”
“俺家婆娘也来信了,说给俺缝了件新棉袄,等开春就送来!” 王铁匠放下手里的铁钳,凑过来笑道。工匠们围坐在一起,捧着热饺子吃得暖烘烘的,米酒下肚,浑身都热了起来。工坊外偶尔传来的鞭炮声,透过门缝飘进来,成了他们忙碌中的新年伴奏 —— 他们知道,这隐秘的坚守,是为了让街头的年味更浓,让百姓的安稳更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