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70 章:清宫穿线装灯亮?干道铺管筑坝忙
嘉靖二年(1526 年)?二月十三
辰时?紫禁城的阳光格外暖,乾清宫廊下的汉白玉栏杆还沾着晨露,折射出细碎的光。十余名工匠围着完成开槽的朱红廊柱忙碌,脚边的帆布包里,卷卷裹着麻布的电线泛着深褐色光泽,楠木卡槽堆叠得整整齐齐,铜制卡扣装在木盒里叮当作响 —— 今日要完成乾清宫的电线穿设与首批四盏灯泡试装,连路过的禁军都忍不住放慢脚步,好奇地朝廊下张望。
“小李,剥线时钳口要对准橡胶皮接缝,力道轻些,别伤了铜线!” 工匠头老陈蹲在廊柱旁,手里的剥线钳小巧如雀喙,他拇指抵住钳柄轻轻一夹,半寸长的橡胶皮便像蜕壳般脱落,露出里面泛着银亮光泽的铜线。小李攥着电线,手心微微出汗,学着老陈的样子调整钳口角度,试了三次才成功剥下橡胶皮:“陈师傅,这南洋橡胶也太结实了,上次我用牙咬都没咬动!” 老陈被逗得笑出声,伸手摸了摸铜线:“这铜线反复锤炼了五次,柔韧性好,导电还快,可不能给弄断了 —— 宫里的活,出一点错都要担责任。”
说话间,两名工匠踩着矮凳,将电线从廊柱顶部的卡槽入口穿入,另一名工匠则在柱底卡槽出口处轻轻拉动。电线在楠木卡槽内滑动,发出细微的 “沙沙” 声,老陈不时凑到卡槽旁查看:“慢些拉!到转弯处了,别让电线蹭到槽边的木刺!” 阳光透过廊柱间隙洒在电线上,深褐色的橡胶层泛着温润的光,像一条安静的长蛇,缓缓钻进古老的宫柱深处 —— 这是六百年紫禁城第一次迎来电线,缠枝莲浮雕与现代电线交织,竟透着几分跨越时空的和谐。
巳时初,乾清宫的电线终于全部穿设完毕。老陈踩着三尺高的木梯,手里托着灯泡,小心翼翼地对准灯座螺纹:“左旋半圈再右旋,要拧得紧实,不然接触不良会闪灯。” 他指尖稳如磐石,灯泡 “咔嗒” 一声旋入灯座,玻璃罩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斑。“合闸试试!” 老陈朝下方喊道,负责临时供电的工匠立刻合上小型发电机开关 ——“啪” 的一声轻响,暖黄的光线从玻璃罩中溢出,瞬间照亮了廊下的地面,连柱上缠枝莲浮雕的花瓣纹路都看得一清二楚,比羊角灯笼亮了何止十倍。
“亮了!真亮了!” 围观的宦官宫女们瞬间欢呼起来,负责乾清宫洒扫的小宫女春桃,忍不住伸手在灯泡旁比划:“这光好软和,一点都不刺眼,冬天值夜再也不用冻手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脚步声 —— 徐阶与李三才奉召前来查看,看到亮着的灯泡,徐阶忍不住上前半步:“老陈师傅,这电灯果然名不虚传!陛下要是看到,定会高兴。” 老陈从木梯上下来,擦了擦额头的汗:“徐大人放心,剩下的十六盏灯,我们三天内准能装完,等永定河发电站通了电,整个皇宫都能亮堂堂的!” 阳光与灯光交织在乾清宫的廊下,古老的宫墙仿佛都因这簇新光,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生机。
在东主干道上,尘土随着微风轻轻扬起,却挡不住工地上的热闹 —— 五十余名民夫围着两丈宽的管网沟槽忙碌,沟槽旁堆着的青灰色水泥管,每根都有两人合抱粗,表面还带着军工总院烧制后的余温。锦衣卫千户林越骑着匹枣红马,手里的图纸被风吹得微微翻飞,他时不时勒住缰绳,俯身查看沟槽:“这处沟槽深度不够,再挖五寸!水泥管放进去后,顶部离地面至少要一尺,不然车马压过会裂!”
民夫张三和李四两人一组,用手腕粗的木杠穿过水泥管两端的铁环,喊着号子起身:“嘿哟!起喽!” 木杠压得微微弯曲,两人脚步稳健地走到沟槽旁,张三盯着管口对齐标记:“慢些放!左边再挪半寸,对准前面的管子!” 李四立刻调整脚步,水泥管缓缓落入沟槽,管口严丝合缝,连薄纸都插不进去。旁边的民夫王五赶紧用碎石在水泥管两侧垫实:“张哥,这水泥管可真沉,估摸着得有两百五十斤吧?我这胳膊都快酸了。” 张三擦着额头的汗,笑着捶了他一下:“酸也得扛!这管子铺好了,以后晚上走路有电灯,你家小子再也不用怕黑了!”
突然,一名民夫喊道:“林大人!这根水泥管的管口有点裂!” 林越立刻翻身下马,快步走过去查看 —— 水泥管管口有一道半寸长的细缝,若是直接铺设,下雨会漏水泡坏电线。他眉头微皱,转头对工匠老李说:“李师傅,可有办法修补?” 老李蹲下身,用手指摸了摸裂缝,又从工具袋里掏出水泥粉和水:“林大人放心!用水泥浆混合细沙,填补裂缝后再缠上浸过水泥的麻布,干了之后比原管还结实!” 民夫们立刻围过来帮忙,有人调水泥浆,有人递麻布,老李小心翼翼地将水泥浆填入裂缝,再用麻布层层缠绕,动作娴熟利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