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W市返回A市的航班上,林小溪一直心神不宁。舷窗外是翻滚的云海,她的心却像系着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坠着。顾言琛那个电话,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将她短暂沉浸在旧日回忆中的那点暖意彻底吹散,只剩下冰冷的后怕和无所适从的迷茫。
他知道了。他一定察觉到她去了铂悦府。那句“风大”,不是关心,是敲打,是警告,是洞悉一切后冰冷的审视。她几乎能想象出他放下电话时,嘴角那抹嘲讽的弧度。
回到公司,她刻意低着头,尽量避免与任何可能通往顶层的人打照脸。她将自己埋进成堆的工作里,试图用忙碌麻痹敏感的神经,但效率却低得可怜。邮箱里躺着他从W市回来后发来的第一封工作邮件,关于“晨曦计划”下阶段的一个数据分析需求,措辞是惯常的简洁冰冷,没有任何多余的字眼,仿佛W市的那个电话从未发生过。
这让她更加确信,那通电话就是他心血来潮的试探,或者更糟,是他对她“越界”行为的一种无声惩戒。
然而,变化是在一次不经意间开始的。
那是在她返回后的第三天,一个关于市场预热渠道选择的核心组讨论会上。几位资深的负责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林小溪在仔细聆听了各方观点后,结合在W市了解到的一些最新行业动态,提出了一个折中但更具前瞻性的渠道组合方案。
她阐述的时候,心里有些没底,毕竟在座的都是比她资深得多的高管。她说完,下意识地先看向了主位上的顾言琛。
他正低头看着手中的平板,脸上没什么表情。就在她以为又会迎来他惯常的、带着审视的沉默或更尖锐的提问时,他却几不可查地、非常轻微地点了一下头。动作快得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但林小溪捕捉到了。
不是赞同,更像是一种……默认?或者说,是一种对她思考结果的初步认可?
他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刻用更刁钻的问题来挑战她方案的每一个细节,而是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其他人,将话题引向了方案落地的具体资源配给问题。
那一刻,林小溪几乎以为自己眼花了。她愣了几秒,直到旁边同事碰了碰她,才慌忙收回心神,参与到后续的讨论中。
这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的几天,她敏锐地察觉到,顾言琛对待她的方式,发生了一些极其细微,却又真实存在的变化。
他依旧严格,交给她的任务难度和重要性有增无减。但在审核她提交的报告或方案时,那种近乎吹毛求疵的挑剔少了。他依然会指出问题,但语气不再那么冷硬,更像是平等的讨论。有一次,她在一个技术实现细节上提出了一个他未曾考虑到的用户视角的隐患,他听完,沉默了片刻,然后看着她,说了一句:“这个角度很好,补充进去。”
没有多余的评价,但这对习惯了从他那里接收“重做”、“不行”、“逻辑不通”的林小溪来说,几乎等同于最高褒奖。
更让她心惊的是称呼上的变化。
在一次只有项目组几个核心成员参加的小范围、非正式 brainstorming 会议上,大家讨论得比较激烈,气氛相对轻松。顾言琛在回应她提出的一个关于社交媒体传播的创意时,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小溪这个想法……”
“溪”字的尾音还未完全落下,他似乎自己也顿了一下,话音有一个极其微小的停滞,随即面不改色地接了下去:“……林组长这个想法,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再深化一下。”
他将称呼迅速而自然地纠正回了“林组长”。
但那一刻,“小溪”两个字,像两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小溪心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她甚至不敢抬头看他,只能假装专注地看着面前的笔记本,耳根却不受控制地微微发热。
他叫她“小溪”了。虽然只有一瞬间,虽然他又立刻改了口。
这说明了什么?是口误?还是在他潜意识里,在某些放松的时刻,那个代表着亲密和过去的称呼,已经悄然越过了他刻意筑起的职业防线?
这些细微的变化,如同春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她原本因W市之行而变得冰冷和戒备的心。她开始困惑,开始重新审视他。那个在电话里用“风大”将她逼到墙角的男人,和眼前这个会微微点头肯定她、会偶尔口误叫她“小溪”的上司,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他?
这种变化,不仅她感受到了,连她身边的人也察觉到了。
一天午休,她和几个关系不错的同事在茶水间喝咖啡。同事小杨凑过来,挤眉弄眼地低声道:“溪姐,我发现最近顾总看你眼神,好像没那么冻人了?”
林小溪心里一跳,面上却强装镇定,用勺子搅动着咖啡:“别胡说,顾总对工作要求一向严格。”
“严格是严格,但感觉不一样了嘛。”另一个女同事也加入进来,压低声音,“上次开会,你发言的时候,我好像看到顾总……笑了?虽然就一下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