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粮仓的木梁在火光中“吱呀”作响,楚军士兵的喊杀声与秦军的嘶吼交织在一起,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每个人的神经。扶苏背靠着粮囤,胸口的铠甲已被鲜血浸透,手中卷刃的长剑却依旧稳稳指着前方——三名楚军士兵正举着弯刀冲来,他们的眼神里满是贪婪,仿佛活捉扶苏就能换来泼天富贵。
“陛下,小心!” 副将扑过来,用盾牌挡住弯刀,盾牌瞬间被砍出三道深痕。扶苏趁机挥剑,刺穿最前面士兵的咽喉,鲜血溅在粮囤的麻布上,晕开深色的印记。就在这时,人群里传来一声稚嫩的呼喊:“陛下!这边有机关!”
是小虎!少年趴在粮囤后的暗格里,手里拿着一根生锈的铁柄——那是陈墨当年主持修缮荥阳粮仓时,特意留下的“翻板陷阱”开关。扶苏眼前一亮,立刻朝着小虎跑去,楚军士兵见状,纷纷追了上来,却没注意到脚下的青石板边缘有一道细微的缝隙。
“拉!” 扶苏握住铁柄,与小虎一起用力。“咔嗒”一声,追在最前面的三名楚军士兵脚下的石板突然翻转,他们惨叫着坠入陷阱,里面早已布满削尖的竹刺,瞬间没了声息。剩下的楚军士兵吓得连连后退,不敢再贸然上前。
“陈先生果然留下了后手!” 副将惊喜地喊道。当年陈墨修粮仓时,曾说“仓为城之命脉,需防偷袭,故设三重机关”,除了翻板陷阱,还有粮囤后的暗箭和墙角的火油槽——此刻火油槽的阀门正被几名百姓悄悄打开,浓稠的火油顺着地面流淌,朝着楚军的方向蔓延。
扶苏看着忙碌的百姓,心里涌起一股暖流。陈先生当年种下的“防患”之念,如今竟成了守护荥阳的屏障;而这些愿意与秦军并肩作战的百姓,更是大秦最坚实的根基。他举起长剑,对着众人喊道:“楚军已怕!我们点燃火油,把他们赶出粮仓!”
百姓们立刻点燃火把,扔向火油。火焰“轰”的一声窜起,形成一道火墙,将楚军挡在粮仓外。项羽的副将看着火墙,气得跺脚,却不敢再强攻——粮仓内机关密布,秦军又抱必死之心,再攻下去只会徒增伤亡。“撤!暂时撤出去!” 副将咬牙下令,楚军士兵不甘心地后退,临走前还不忘朝着粮仓放箭。
扶苏松了口气,靠在粮囤上,刚想喘口气,就听到粮仓外传来一阵陌生的号角声——不是楚军的调子,也不是秦军的号角,而是一种低沉、诡异的韵律,像极了北方匈奴常用的联络信号。“不好!是赵高的人!” 扶苏心里一沉,他想起之前截获的密信,赵高曾与匈奴有过勾结(241章长城线伏笔),此刻这号角声,定是赵高派来的伏兵到了!
果然,号角声刚落,粮仓外就传来楚军和另一队人马的厮杀声。扶苏爬到粮仓的了望口,只见一队穿着黑色铠甲的士兵,正朝着楚军发起猛攻,他们的铠甲上没有任何标识,却刀法狠辣,显然是赵高训练的死士。“赵高这是想坐收渔翁之利!” 扶苏握紧长剑,眼神里满是怒火——赵高不仅想夺权,还想借匈奴和楚军的手,毁掉大秦的最后力量!
与此同时,咸阳的市集上已是一片混乱。数十名方士举着抄写好的“修正版”《秦法释义》,在市集中央的高台上大喊:“父老乡亲们!这是陈墨先生当年留下的‘修正版’秦法!上面写着‘君权至上,民需服命’,以后大家要绝对服从君命,不得有半句怨言!”
百姓们围在台下,议论纷纷。一个老学士挤到前面,接过一卷“修正版”秦法,只看了几行,就气得浑身发抖:“胡说!这根本不是陈先生的笔迹!陈先生当年写的《秦法释义》,开篇是‘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怎么会是‘君权至上’?你们这是篡改秦法,是谋逆!”
“老东西,你敢质疑?” 一个方士跳下来,一把夺过秦法,就要打老学士。就在这时,胡亥带着禁军赶来了,他一把抓住方士的手腕,厉声喝道:“住手!陈先生的《秦法释义》原稿,朕见过!你们这是伪造,是想混淆视听,颠覆大秦!”
百姓们听到胡亥的声音,纷纷让开一条路。胡亥走到高台上,举起怀里的《秦记》残页,对着众人喊道:“父老乡亲们!陈先生当年留下的秦法,核心是‘法护百姓,民为根基’!这些方士伪造秦法,是赵高的阴谋!赵高想篡改秦法,夺取大权,我们绝不能让他得逞!”
“不能让他得逞!” “我们要真秦法,不要假秦法!” 百姓们齐声呐喊,之前被方士煽动的人,也纷纷倒戈,要求严惩伪造秦法的方士。胡亥趁机下令,将方士们全部逮捕,押赴廷尉府审问。
“公子,我们找到陈先生留下的备用粮库了!” 禁军统领匆匆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地图——那是从典籍库的暗格里找到的,上面详细标注着咸阳周边的十二处备用粮库,每一处都藏着足够咸阳百姓吃三个月的粮食。
胡亥眼睛一亮,接过地图:“太好了!陈先生果然有远见!立刻派人去调取粮食,一部分分给百姓,一部分送到荥阳,支援扶苏哥哥!” 禁军统领领命而去。胡亥看着台下的百姓,心里松了口气——有陈先生留下的粮食,有百姓的支持,他们一定能守住咸阳,揭穿赵高的阴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