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夏景帝离开京城,兵部尚书裴骁、刑部尚书郭奉贤一起离京,六部人员就没齐过。
董聿修和秦相一左一右坐在上书房龙案旁边。
谢成君将北方的“圣旨”放在一边:“聿修,你起草一份圣旨。”
董聿修问道:“敢问娘娘,关于何事?”
谢成君温声道:“骂人,继续骂他,你起草好了我来抄一份送给他。”
董聿修很恭敬地拱手:“臣遵旨。”
秦相摸了摸花白的胡子,瞅了一眼皇后娘娘,他很难相信文静的皇后娘娘把骂人说的比吃饭还简单。
他至今也不太相信,皇后娘娘当年能把先帝三皇子揍了一顿。他觉得是以讹传讹。
谢成君又捡起那封“圣旨”:“六年时间已到,五嫂应该又回瑶光苑了。听闻承璋家的三郎很聪明,还不知道五嫂又要怎么折腾。”
董聿修劝道:“娘娘,岳母是个糊涂人,她能力有限。
上回瑶光苑的事情让众人都有了警惕之心,父皇身边的人会防着她的。
别人不说,郑公爷和世子爷会盯着她的。”
谢成君有些不大放心:“不怕她蠢,就怕她又蠢又要自作聪明。姨父已经辞官,郑家如今大不如前。”
说完,她叹了口气:“罢了,聿修,这封圣旨本宫来写吧。”
董聿修拱手:“臣遵旨。”
谢成君摆摆手:“二位爱卿去衙门里吧,陛下不在京城,你二人盯紧一些六部。”
二人起身行礼一起离去。
谢成君看着堆得老高的奏折,先把奏折分成了三份,让人给董尚书和秦相各送去一份。
二人看完后互相看,如果二人都没意见,那她到时候就可以省事儿一些,蓝批一个准字就好。
她不能把自己累死。
分完了奏折,她开始给夏惠帝写圣旨。
以前她的开头是皇帝陛下,现在是侄儿承璋,虽然没骂他,语气一点不客气。
先是责问他何时把姓改回来,然后是讥讽他,听闻今年北地有干旱,可是你倒行逆施?
最后是通知他,先帝去世即将十年,你叔叔作为唯一继承先帝姓氏的儿子,要在龙栖城给先帝举办祭祀仪式,你既然背弃先帝,那就不用办仪式了。
圣旨的末尾,她找到夏景帝的大印,稳稳地在上面盖了个章,命人送去山北。
写完了圣旨,谢成君起身去后宫看孩子们。
承泽去了道观,安和去官办棉纺厂查生产线,承礼在跟侍卫们学射箭,安荣把今天的描红写完就开始满宫乱跑。
四个小孩各忙各的。
听到母亲喊她,安荣从角落里跑了出来:“母后,母后。”
谢成君上前拉住她的手:“怎么头上有树叶,又往哪里钻了?”
安荣对着母亲笑:“母后,我在看蚂蚁搬家。”
谢成君笑着摸摸她的头:“明儿送你去四姨家里玩好不好?”
安荣的双眼发亮:“母后今天的衣裳真好看。”
谢成君笑着捏捏她的脸:“小马屁精。”
“母后,您能不能把舅舅家的长宁也叫过去,还有五姨家的表姐,还有黎姑姑家的表姐。”
她和自家姐姐年龄差距大,而且姐姐大部分时候都跟表哥们玩,她年龄相近的都是姐妹多。
导致大家玩的东西也不一样,姐姐和表哥们平时下棋、围猎,她和表姐妹们一起玩花绳、手绢。
谢成君牵着女儿回凤仪宫:“那你要问问姐姐想不想去。”
“母后,姐姐肯定不想去。”
果然,中午回来吃饭的安和听说妹妹要去四姨家玩,兴趣缺缺道:“母后,我这几天忙着呢,让妹妹去吧,多派几个人。”
她嫌弃表妹们动不动哭唧唧的。
她现在最想去的是外祖父的道观,但是父皇说道观里都是男孩子,不让她去。
其实道观里现在没几个男孩子,还都是亲戚家的男孩子。
谢成君看着十二岁的女儿,想起自己十二岁的时候。
那时候檀清远开始频繁往她家去,她当时不开窍,嫌他烦,总是打发弟弟们陪他玩。
谢成君立刻从脑海中把檀清远赶走。
她又想了想,陛下十二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呢?
那时候他还是父皇母后手心里的宝贝吧,她那时候也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
夫妻两个同一年内先后失去母亲。
她比他幸运一点,父亲还活着。
她看着桌上精美饭菜,心里思索,出去巡视军营,依着他的脾气,必定不会搞太多特殊对待,说不定还会跟大家吃一样的东西。
等吃完了饭,谢成君起身就走:“安和,照顾好妹妹。”
安和奇怪:“母后今儿遇到了什么事情?”
宫人们都摇头说不知道。
安荣悄悄道:“姐姐,母后肯定想父皇了。”
安和笑着轻轻点了敲妹妹的额头一下:“你这小脑瓜子一天天在想什么。”
安荣撅起小嘴:“本来就是。”
旁边的承礼凑了过来:“姐姐,你真的不去四姨家里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