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昊的指尖抚过识海中那部金光流转的《九转玄功》,书页如秋叶般簌簌翻动,最终停在第一章第一页。古老的篆文在光芒中渐渐清晰,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开天辟地的力道,入目便让他心神一震——
《九转玄功》第一章·本源篇第一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炼体之基,在于本源。本源不固,如筑室于沙,虽高必倾;本源若凝,似立基磐石,虽撼不动。」
开篇寥寥数语,如洪钟大吕在识海中轰鸣。帝昊凝神细品,只觉每个字都带着混沌初开的厚重感,仿佛能看到清浊二气分离时的壮阔景象。他想起自己在葬神渊淬炼肉身时的剧痛,想起伐髓境天雷劈身时的撕裂感,此刻才恍然大悟:原来过往种种磨砺,都是在夯实“本源”,只是那时不得其法,全凭蛮力硬扛。
「本源者,非血肉之躯,非筋骨之强,乃藏于骨髓深处之“元炁”。元炁生则体健,元炁衰则身枯,元炁散则魂灭。故炼体首重培元,培元之要,在于“三定”:定神、定形、定性。」
“三定?”帝昊眉峰微蹙,指尖在“定神”二字上停顿。他想起自己初学《玄黄炼体术》时,总因杂念太多导致气血逆行,后来在空仓期闭关中才渐渐稳住心神——原来那便是“定神”的雏形。
「定神者,收摄妄念,使心若明镜,照见体内流转之机。凡人杂念万千,如风中残烛,忽明忽灭;修士定神,需如古井无波,任他雷霆霹雳,我自岿然不动。初学可于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面东而坐,闭口凝神,数息三千六百次,直至呼吸与晨光同频,此为“晨光定神法”。」
看到“寅时面东而坐”,帝昊忽然想起洪荒的晨曦总带着淡淡的紫气,从前只当是风景,此刻才知那是天地初开时残留的元炁,正是培元的好时机。他默默记下:明日寅时,去东海之滨试试。
「定形者,正其身,使筋不扭、骨不歪、血不滞。站姿需如松柏,顶如悬钟,足踏实地,肩不耸、背不驼、腹不鼓;坐姿需如磐石,膝与肩齐,手放膝上,脊柱如串珠,节节相扣。形正则气顺,气顺则元生,此乃“松柏定形诀”。」
这段文字旁竟浮现出一幅虚影:一位身披兽皮的远古修士,站姿挺拔如昆仑之松,坐姿沉稳似泰山之石,周身流转着淡淡的金光。帝昊下意识地调整坐姿,脊梁一挺,立刻感觉丹田处有股暖流缓缓升起——原来自己从前打坐总爱佝偻着背,难怪气脉不畅。
「定性者,明己之性,择路而行。或刚猛如雷,或柔韧如水,或静如深渊,或动如疾风。性不定则法不专,法不专则元炁杂。故修士需知己:吾性属何?吾欲往何?若性喜破杀,可修“崩山劲”;若性好绵长,可炼“流水功”。」
帝昊心中一动。他想起自己在伐髓境时,总爱用雷霆之力淬炼肉身,面对凶兽也偏爱正面硬撼——莫非自己的“性”偏于“刚猛”?那后续功法或许该侧重“崩山劲”一类。
「三定既成,方可言培元。培元之法,简而言之,乃“吸、化、存”三字:吸天地之精(如晨曦紫气、月华清辉),化体内之浊(如淤血、戾气),存元炁于丹田(脐下三寸,方圆一寸之地)。初时丹田如空谷,需日积月累,待元炁如露滴石,聚少成多,方可见“本源之芽”。」
书页至此,突然飞出一道金光,没入帝昊丹田。他顿时感觉脐下三寸处微微发热,仿佛有颗种子在破土——那是《九转玄功》在为他“定位丹田”。从前他只知丹田在小腹,却不知精确方位,更不懂“存元”之法,难怪元炁总如散沙。
「本章末嘱:九转之路,非一日之功。第一章需修满百年,方得“本源初成”。若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轻则经脉寸断,重则爆体而亡。切记:玄功九转,转转为劫,步步为营,方得始终。」
最后一行字带着警告的意味,金光格外刺眼。帝昊收敛心神,不敢再有丝毫轻慢。他看向系统界面罗列的长长境界列表,从“凡”到“鸿蒙无极”,每一步都隔着千百年的苦修,而《九转玄功》正是踏过这些境界的基石。
“百年修一章……”他喃喃自语,望着识海中那页的浩瀚篇幅,突然明白了为何修炼至神道需要一个元会——这不仅是时间的沉淀,更是心性的磨砺。
收起功法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帝昊起身走向东海,寅时快到了,他要去试试那“晨光定神法”。海风吹拂着他洁净的衣袍,伐髓后的肉身轻盈却充满力量,他知道,属于他的九转之路,才刚刚开始。
喜欢无量修真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无量修真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