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认知 - 我们如何沉沦,又如何觉醒
三点说透 改变自己
1. “畏”与被抛:焦虑的真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把焦虑当成一种负面情绪,想尽办法逃避它。
工作压力大时,我会用刷短视频、打游戏的方式麻痹自己;
面对人生选择时,我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拖延,甚至让别人替我做决定。
直到我读到海德格尔对“畏”的论述,才发现焦虑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生存真相。
海德格尔区分了“怕”和“畏”这两种情绪。
“怕”是有具体对象的,比如怕蛇、怕黑、怕失业,这种恐惧可以通过躲避对象或者解决问题来缓解。
而“畏”则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对象,是一种弥漫在我们生活中的、莫名的不安。
就像站在悬崖边,我们不是怕某块石头掉下去,而是对“虚无”本身感到畏惧;
当我们深夜独处时,那种突如其来的空虚感,也不是因为缺少某样东西,而是对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
我第一次深刻体验到“畏”,是在晋升为部门主管之后。
当时我以为升职加薪会让我感到满足,可事实恰恰相反。
站在新的岗位上,我突然失去了方向:我之前的目标是晋升,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我接下来该做什么?
我所追求的成功,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这种没有具体对象的迷茫和不安,让我整夜失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我读到《存在与时间》,才明白“畏”并不是一种需要逃避的情绪,而是一种重要的觉醒信号。
“畏”让我们从日常的麻木状态中惊醒,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
我们被毫无理由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没有选择的权利,却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种“被抛境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就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出生的时代一样。
但正是这种“被抛”,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也让我们有了主动塑造人生的动力。
当我接纳了自己的“被抛境况”,不再逃避“畏”的情绪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不再盲目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
我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拾起了文学创作,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每一次写作都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
原来,“畏”并不可怕,它就像一个警钟,提醒我们不要在生活的洪流中迷失自己,要勇敢地承担起存在的责任。
2. 沉沦与“常人”的统治
在理解了“畏”与“被抛”之后。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会轻易放弃自己的选择,陷入迷茫和空虚之中?
海德格尔的“沉沦”理论,为我揭开了这个谜底。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会迷失自己,是因为我们常常沉溺于“闲谈”“好奇”“两可”这三种状态,最终被“常人”所统治,过着非本真的生活。
“闲谈”并不是指日常的聊天,而是指那些没有根据、人云亦云的议论。
在网络时代,“闲谈”变得更加普遍:我们看到一篇文章,不经过思考就随手转发;
听到一个八卦,不加求证就到处传播;
面对社会热点,我们习惯用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思考。
这种“闲谈”让我们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也让我们渐渐遗忘了对真相的追求。
我曾经就是“闲谈”的受害者,因为轻信了网上的“职场生存法则”,我在工作中变得小心翼翼、勾心斗角,不仅身心俱疲,还失去了很多朋友。
“好奇”则是指我们对世界的探索停留在表面,追求新鲜感却缺乏深度。
现在很多人都有“信息焦虑”,每天刷着短视频、浏览着新闻,生怕错过任何热点。
可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反而让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无法静下心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曾经沉迷于刷短视频,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在上面,虽然当时觉得很快乐,但放下手机后,内心的空虚感却更加强烈。
后来我才明白,这种浅尝辄止的“好奇”,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自我麻痹!
无法让我们真正理解世界和自己。
“两可”是指我们对事情的态度模棱两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总是随波逐流。
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很多人都会陷入“两可”的状态:既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又害怕失败;
既想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又担心得罪别人。
这种犹豫不决,让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也让我们渐渐失去了自我。
我曾经因为“两可”的态度,错过了一个去心仪公司工作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到遗憾。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常人”的统治。
“常人”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匿名的、普遍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
它像一个无形的暴君,规定着我们该穿什么衣服、该找什么工作、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