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疗愈师的真心话——人生困境这回事,谁都逃不掉
亲爱的看官们:谁不是带着伤,在生活里跌跌撞撞?
今天我们要来好好的学习《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心灵疗愈手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深夜躺在床上,脑子里像跑火车?
白天的糟心事、过去的遗憾、未来的焦虑缠在一起,越想越清醒,越想越崩溃;
明明身边有很多朋友,却觉得没人能真正懂你,想说的话到了嘴边,最后还是咽了回去,变成一句“没事,我挺好的”;
或者遭遇了失恋、失业、亲人离世,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自己被困在原地,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如果你有过这种感受,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
就像《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说的:“人生的困境,本质上都是‘关系’的困境——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
这本书的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是美国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既有20年的从业经验,治愈过无数来访者,自己也当过“病人”,在人生低谷时寻求过心理治疗。
和那些满是专业术语、读起来像教科书的心理学书籍不同,洛莉的文字就像和老朋友聊天,诙谐又真诚,她把自己和来访者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平等的陪伴和深刻的洞察。
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她就坐在你对面,喝着咖啡,听你吐槽生活的一地鸡毛,然后轻轻告诉你:“我懂你的痛,这不是你的错,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怎么把日子过下去。”
接下来,咱们就抛开那些晦涩的心理学理论,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聊聊这本书里最戳人的精华——毕竟,人生已经够难了,咱们看书就是为了找点安慰、学点门道,而不是再给自己添堵,对吧?
洛莉在书本里讲到:来访者众生相!
原来大家的痛苦,都那么相似。
洛莉在书里写了四个印象深刻的来访者,他们的故事看似千差万别,却藏着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困境。
这些故事没有狗血的剧情,只有真实的挣扎,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哇,这不就是我吗?”
1. 约翰:嘴硬心软的“人生赢家”,其实在害怕失控
约翰是个好莱坞编剧,四十多岁,事业有成,有房有车,看起来是标准的“人生赢家”。
但他第一次来咨询时,态度傲慢又刻薄,一坐下就开始吐槽:“我来这儿纯粹是为了我老婆,她总说我有问题,我觉得她才小题大做。”
他吐槽同事愚蠢、下属无能、老婆不够体贴,把身边的人骂了个遍,仿佛全世界都对不起他。
洛莉一开始也被他的态度搞得很无奈,但慢慢发现,约翰的“嘴硬”背后,是深深的恐惧。
他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他长大,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从小就学会了“假装坚强”,告诉自己“不能软弱,不能失控”。
长大后,他把这种“坚强”变成了盔甲,也变成了牢笼——他不敢承认自己的脆弱,不敢依赖别人,甚至不敢表达真实的情绪,因为在他看来,“承认自己需要别人”就是“失控”的表现。
有一次,约翰的剧本被投资方否定,这是他从业以来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吐槽“投资方没眼光”,而是在咨询室里沉默了很久,然后突然说:“我是不是真的很没用?” 那一刻,他的铠甲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露出了里面脆弱的自己。
洛莉没有急着安慰他,而是问:“你觉得‘有用’的标准是什么?是永远不失败吗?” 约翰愣住了,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是啊,他一直用“永远成功”来要求自己,却忘了,没有人能永远不失败,也没有人能永远掌控一切。
后来,约翰慢慢学会了接纳自己的“失控”。
他开始试着对老婆说“我需要你”,对同事说“这个问题我不太懂,你能帮我吗”,甚至在咨询室里哭了出来。
他发现,承认自己的脆弱并没有让他变得“没用”,反而让他和身边人的关系更亲近了,也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约翰式”的人,习惯了假装坚强,把“我可以”“我没事”挂在嘴边,生怕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但就像洛莉说的:“脆弱不是软弱,而是勇气的证明。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敢于表达真实的情绪,才是真正的强大。”
2. 朱莉:生命倒计时里,她学会了“活在当下”
朱莉是个三十多岁的大学教授,聪明、乐观、热爱生活,有一个爱她的丈夫。
但命运和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医生说她最多只有一年的时间了。
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朱莉的世界崩塌了。
她开始疯狂地规划未来,列了一长串“遗愿清单”:去环游世界、写一本书、陪父母过一个完美的春节……她把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对抗死亡的恐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