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如何完成自我的仪式的?
蛤蟆的觉醒,离不开苍鹭咨询师的引导。
十次咨询,就像一场自我救赎的仪式,每一次都在触碰内心深处的伤痕,每一次都在重建自我认知。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它是“给答案”“讲道理”的过程,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心理咨询,是一场平等的合作,是咨询师用专业的方法,帮助来访者唤醒自我觉醒的力量。
苍鹭咨询师的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 咨询关系的革命性重构:从权威依附到平等合作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生是权威,患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医生开具药方,患者照方抓药。
但心理咨询的关系,却完全不同。
它不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苍鹭咨询师从一开始就明确告诉蛤蟆:“只有你为自己咨询时,我们才真正合作。”
这句话,打破了传统医患关系的权力结构,将改变的责任归还到蛤蟆自己身上。
苍鹭从不评判蛤蟆的行为,也不急于给出建议。
当蛤蟆抱怨朋友不理解他时,苍鹭没有说“你朋友不对”或“你应该原谅他们”,而是问他:
“你怎么看这件事?”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当蛤蟆陷入自我否定时,苍鹭没有安慰他“你已经很好了”,
而是引导他思考:“这种想法是从哪里来的?”
“它对你有什么影响?”
这种“不评判、不指导”的立场,让蛤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和尊重。
他可以放心地袒露自己的脆弱和不堪,不必担心被指责或嘲笑;
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不必害怕被否定或纠正。
在这样的关系中,蛤蟆的主体性被激活,他不再是被动接受“治疗”的病人,而是主动探索自我的“来访者”。
心理咨询的核心,是建立信任的关系。
当蛤蟆感受到苍鹭的真诚和尊重时,他才愿意打开自己的内心,直面那些被压抑已久的创伤。
这种信任关系,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蛤蟆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现实,让他有勇气在安全的环境中探索自我,尝试改变。
现实中,很多人之所以不愿寻求心理咨询,就是因为对这种关系存在误解,害怕被评判、被指责,或者觉得咨询师会“控制”自己的想法。
但真正的心理咨询,是赋予来访者力量,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而不是依赖咨询师给出答案。
就像苍鹭对蛤蟆说的:“我不能替你做决定,也不能给你答案,但我可以陪你一起寻找答案。”
2. 提问的艺术:苍鹭如何用问题撬开认知牢笼?
如果说信任的咨询关系是疗愈的基础,那么提问就是苍鹭最有力的工具。
苍鹭的提问,从来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为了引导蛤蟆深入思考,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模式。
他的提问,就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撬开了蛤蟆的认知牢笼,让他看到了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苍鹭的提问,主要围绕三个核心:
“你怎么看?”
“你感觉如何?”
“你会怎么做?”
这三个问题,构成了自我探索的螺旋阶梯,引导蛤蟆从事件描述深入到情绪觉察,再到行动重构。
“你怎么看?”
是引导蛤蟆跳出“受害者”的视角,客观看待事件本身。
当蛤蟆抱怨老獾对他太严厉时,苍鹭问他:“你怎么看老獾的行为?”
这个问题让蛤蟆不再只关注自己的委屈,而是开始思考老獾行为背后的动机。
老獾其实是用自己的方式关心他,只是这种方式让他难以接受。
通过这样的提问,蛤蟆学会了换位思考,不再被单一的视角所局限。
“你感觉如何?”
是引导蛤蟆觉察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的来源。
很多人在生活中习惯了压抑情绪,或者被情绪左右,却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苍鹭的这个问题,让蛤蟆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当他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愤怒、对朋友的依赖、对自己的否定时,他才明白,这些情绪一直在影响着他的行为。
“你会怎么做?”
是引导蛤蟆从思考转向行动,主动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心理咨询不是停留在“想明白”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做出来”。
苍鹭的这个问题,让蛤蟆不再沉浸在情绪和思考中,而是开始规划具体的行动。
当他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该怎么做时,他就从“被动反应”转向了“主动选择”。
苍鹭的提问,从来不是咄咄逼人的追问,而是温和而坚定的引导。
他不会强迫蛤蟆回答,也不会评判蛤蟆的答案,而是给予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自己思考、自己探索。
这种提问的艺术,让蛤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我认知的重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