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同伟到市司法局报到那天,天刚蒙蒙亮就起了床。他把唯一一件没怎么穿过的白衬衫找出来,用搪瓷杯装满热水,一点点熨平领口和袖口的褶皱——这是钟小艾去年送他的生日礼物,他一直舍不得穿,总觉得要等“重要的日子”才配得上。
提前半小时到单位时,办公楼里还没多少人,只有保洁阿姨在拖地,消毒液的味道混着清晨的凉意,弥漫在走廊里。祈同伟找到自己的办公室,门牌上写着“司法行政科科员”,字体是打印的,边缘有点模糊。办公室里摆着四张办公桌,靠窗的三个位置已经有人用了,桌上放着全家福、绿植,还有印着“某某单位赠”的保温杯,透着一股“老资格”的熟稔。
“哟,新同事啊?”坐在门口的中年男人抬起头,嘴里叼着烟,烟灰落在桌上的文件上,“我叫王强,负责行政登记的。你就是祈同伟吧?听科长说你是汉江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啊。”
祈同伟赶紧点头:“王哥好,以后请多指教。”
他刚把公文包放在空桌上,另外两个同事也陆续来了。一个是戴着眼镜的女人,叫李娟,负责案卷整理,说话带着本地口音,一进门就跟王强聊起“昨天菜市场的白菜又涨价了”;另一个是个年轻人,叫张昊,据说家里有关系,刚进单位没半年就评上了“优秀员工”,手里拿着最新款的手机,刷着短视频,声音开得很大。
接下来的日子,祈同伟渐渐摸清了办公室的“规矩”——王强每天上班先聊半小时家常,再慢悠悠地处理工作;李娟总把难办的案卷推给他,说“年轻人多锻炼锻炼”;张昊经常迟到早退,却没人敢说什么。他们偶尔会聊起“谁家孩子进了省厅”“谁又靠关系升了副科”,这些话像细小的刺,扎得祈同伟心里发紧。他攥着手里的法律条文,心里清楚:在官场里,光靠踏实工作远远不够,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再努力也可能只是“别人的垫脚石”。
可祈同伟没打算放弃。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白天,他坐在办公桌前,一笔一划地整理案卷,把多年积压的旧案按时间、类型分类,还在每本案卷上贴了标签,注明“关键证据”“待核实信息”;接待群众时,他总是耐心听完诉求,哪怕是家长里短的纠纷,也会详细解释法律条款,直到对方听懂为止。晚上,办公室的灯总是他那盏最后熄灭,他趴在桌上研究最新的司法解释,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周末,他主动申请去基层司法所调研,坐着公交车跑遍了市里的十几个乡镇,把基层司法服务的痛点、难点记在本子上,回来后熬夜起草了一份《基层司法便民服务指南》,里面详细写了“如何申请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流程”,甚至还附了各乡镇司法所的联系方式和地图。
这份指南在全市推广后,基层群众的咨询量减少了近三成,司法局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局长在全局大会上特意表扬了祈同伟,拿着他的笔记本说:“祈同伟同志是个干实事的好苗子,大家要多向他学习!”
祈同伟站在台下,心里暖暖的,以为自己的努力终于被看见了。可没过多久,科室副科长的位置空缺,所有人都以为会轮到他,最终却落在了局长侄子的头上——那个进单位才一年,连基本案卷都整理不明白的年轻人,却凭着“关系”一步登天。
那天下午,祈同伟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的笔记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突然变得刺眼。他想起自己熬夜写指南的日子,想起跑遍乡镇的辛苦,心里满是迷茫:难道踏实做事,真的比不上“有关系”吗?
“在想什么呢?”高小凤的声音突然传来,她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里面装着高小琴炖的排骨汤,“小琴说你最近总加班,让我给你送点汤补补。”
祈同伟抬起头,看见高小凤站在门口,脸上带着熟悉的笑容,心里的委屈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把副科长人选的事说了,苦笑了一下:“我以为只要踏实做事,总能被看见,可现在才知道,没有背景,连机会都没有。”
高小凤坐在他对面,把保温桶打开,排骨汤的香味弥漫开来。她盛了一碗递给祈同伟,语气笃定:“别灰心,背景可以靠自己造,资源可以自己赚。光靠工资和‘等待机会’,这辈子可能都很难往上走。咱们成立一家投资公司吧,做股票投资。”
祈同伟愣了愣,手里的勺子停在半空:“炒股?我一点都不懂啊,而且咱们也没多少钱,万一赔了怎么办?”他这辈子都是靠“稳”过来的,炒股这种“高风险”的事,他想都没敢想过。
“放心,我懂。”高小凤笑了笑,眼神里满是自信,“前世我在赵家待了好几年,赵家人最喜欢聊股市,什么‘行业风口’‘政策红利’,我听得多了,也记了不少。我知道接下来几年股市会有大波动,新能源、基建这些行业会有机会,咱们只要抓住机会,肯定能赚一笔。”她顿了顿,看着祈同伟的眼睛,“有了钱,以后不管是帮你铺路,还是应对那些‘有关系’的人,都能更有底气——钱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让你有更多选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