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3年隆冬,加拿大育空地区的锂矿项目现场被皑皑白雪覆盖,零下30℃的严寒让空气仿佛凝固成透明的冰晶。凛冽的北风卷着雪粒,打在采矿设备的金属外壳上,发出“呜呜”的呼啸声。高小凤裹着一身极地防寒服,深蓝色的面料上沾着细密的雪沫,帽檐和围巾边缘早已结上一层厚厚的白霜,呼出的白气在眼前迅速凝结成雾,又很快被寒风吹散。她和加拿大自然资源部部长麦肯齐并肩站在“低温智能采矿舱”外,透过双层真空保温玻璃,注视着舱内截然不同的景象。
舱内温度稳定保持在15℃,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整个作业空间。三条银白色的机械臂正沿着预设轨迹精准移动,末端的合金刀具轻柔地剥离着锂矿石,矿石碎屑通过密闭传送带输送到分拣系统,整个过程没有一丝粉尘外泄。几名工程师穿着浅蓝色常规工装,坐在中控屏前从容操作,手指在触摸屏上滑动,实时调整机械臂的角度和力度。舱内的湿度计显示45%,空气净化器安静地运转着,与舱外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环境形成鲜明而奇妙的对比。
“高总,你们的‘低温智能采矿系统’简直是个奇迹!”麦肯齐不停地搓着戴着手套的双手,语气里满是惊叹,呼出的白气在他的胡子上凝结成细小的冰珠,“去年我们邀请美国公司来考察,他们的工程师看完现场后直摇头,说在这种极端低温下,液压系统会冻结,电子元件故障率会超过60%,根本没法实现稳定作业。没想到你们不仅给采矿舱做了三层复合保温——内层石墨烯导热膜、中层聚氨酯保温棉、外层防风雪钢板,还把所有液压部件换成了耐低温的石墨烯复合材料,现在设备已经连续运行一个月,故障率还不到2%,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北极圈采矿的认知!”
高小凤顺着他的目光看向采矿舱的外壁,保温层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麦肯齐部长,北极圈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我们不仅要解决采矿技术难题,更要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套系统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在‘开发’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就在这时,项目负责人刘工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来,深蓝色的工装裤脚沾了些积雪,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步伐。他调出屏幕上的实时数据,递到麦肯齐面前:“部长先生,除了低温适应性,这套系统还搭载了AI故障预测算法。您看,通过分析设备运行的振动频率、温度变化和能耗数据,系统能提前24小时发出故障预警,比如上周三,它就预测到3号机械臂的轴承磨损,我们及时更换后,避免了停机损失。”
他手指滑动屏幕,切换到气象监测界面:“我们在矿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布设了8个自动气象站,能实时监测风速、雪量和温度变化,一旦监测到暴风雪等极端天气,采矿舱会自动关闭三层防护门,同时启动内部供氧系统,确保人员安全。更重要的是,采矿产生的矿渣不会堆积,而是通过密闭管道输送到山下的处理厂,经过粉碎、高温煅烧和添加剂混合,加工成建筑用的保温砌块——这种砌块的保温性能比传统产品好30%,已经和加拿大的两家建筑公司签订了供货协议,真正实现了‘零废料排放’。”
麦肯齐的目光转向远处矗立的白色生态监测塔,塔身上安装着密密麻麻的传感器,在雪地里格外显眼:“刘工,我听说你们还和加拿大北极研究所合作,在监测塔上安装了碳汇监测设备?”刘工立刻点头,语气里满是自豪:“是的,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测矿区周边植被的碳吸收量。我们在采矿区周边种植了5000亩耐寒针叶林,包括黑云杉和落叶松,这些树木每年能吸收1200吨二氧化碳,完全抵消了采矿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真正实现了‘碳中和采矿’。加拿大北极研究所的专家每周都会来采集数据,他们说这是北极圈首个实现碳中和的矿业项目,为全球极地采矿树立了标杆。”
麦肯齐听完,忍不住伸手拍了拍刘工的肩膀:“‘中国方案’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我已经让自然资源部准备文件,把这套技术纳入加拿大极地矿业的推荐标准,未来还要推荐给挪威、瑞典等北极国家,让更多人受益于这项技术。”
就在加拿大项目进入试运营阶段时,中东的沙特阿拉伯传来了好消息——同凤集团研发的“光伏追踪采矿系统”在沙特磷酸盐矿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沙特阿拉伯的鲁卜哈利沙漠中,一望无际的深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沿着沙漠的起伏地形延伸,仿佛一片蓝色的海洋。每个光伏板都配备了双轴追踪系统,能随着太阳角度实时调整方向,最大限度捕捉阳光;光伏板下方,无人驾驶的智能采矿车沿着预设路线缓慢行驶,机械臂精准挖掘磷酸盐矿,通过地下传送带输送到加工厂,形成“上发电、下采矿”的立体开发模式,既节省了土地资源,又实现了能源自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