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的浪花还在巴塞罗那港的礁石上碎裂成晶莹的泡沫,带着咸湿气息的海风尚未消散,“世界经济发展通道”的浪潮已循着地球的经纬向北涌动,冲破北极圈的凛冽寒风,抵达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冰原之上。联盟与挪威、冰岛、芬兰、瑞典及丹麦(格陵兰自治政府)正式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启动“北极航道绿色开发走廊”项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首次在北极腹地开展的大规模可持续发展实践,既是一条连接亚欧的“冰上经济动脉”,更是一份写给北极生态的庄严承诺:依托北极夏季通航窗口期(每年6-10月),打造全长3200公里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6座低碳化智能港口与12个物流枢纽,采用液化天然气动力破冰船与光伏储能供电系统,让亚欧贸易航线的距离缩短30%,运输成本降低40%;同时构建覆盖北极圈的“生态监测天网”,部署50个极地生态传感器、20架无人冰面巡逻机,实时监测北极熊、北极狐、白鲸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变化,建立冰川融化预警机制,严控航道开发对海洋生态与冻土环境的影响,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冻土上,书写“发展与保护共生”的全新答卷。
此刻的高小凤,正站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朗伊尔城的港口。极昼的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倾泻在无垠的冰原上,洁白的冰川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镀上了一层铂金。身旁的挪威首相斯特勒穿着厚重的极地防寒服,目光掠过海面,望向远处缓缓前行的“极地之光号”——联盟最新研制的破冰科考船,船身如利剑般劈开厚度达1.2米的冰层,冰屑如碎玉般从船舷两侧滑落,坠入海中时激起细碎的浪花。岸边的北极生态监测站内,中挪两国的科学家正弯腰调试着极地温度传感器,显示屏上跳动着冰川融化的实时数据,红色的曲线记录着每一丝细微的变化。
“北极是地球的‘天然冰窖’,储存着全球70%的淡水资源,维系着全球气候的平衡。”斯特勒的手指向远处一道清晰的冰川裂缝,语气凝重,“可近五十年来,北极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冰川每年以15米的速度消融,北极熊的栖息地已缩小了40%。我们北欧各国渴望借助北极航道激活经济,却更怕开发的脚步破坏这片脆弱的生态——‘绿色开发走廊’,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高小凤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冰川裂缝如一道深邃的伤疤,横亘在冰原之上。她握紧手中的望远镜,镜片反射着冰原的光芒:“斯特勒首相,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航道开发的技术,更有对自然的敬畏。所有港口建设都将避开北极熊的迁徙路线,破冰船将安装降噪设备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干扰,每一份资源开发方案,都会经过生态评估的三重审核。我们要做的,是让北极的冰与雪,既守护地球的气候,也滋养人类的繁荣。”
两人转身走向停靠在码头的接驳艇,准备登上“极地之光号”,共同考察航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可就在高小凤的脚即将踏上艇身时,口袋里的卫星电话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声,屏幕上跳动着联盟北极分部的红色紧急代码——这是只有涉及人员生命与核心项目安全的最高级别危机才会启用的标识。
高小凤的心跳骤然加速,她立刻按下接听键,听筒里传来分部负责人带着北极寒气的急促声音,每一个字都因焦虑而颤抖:“高女士,出事了!盘踞在西伯利亚北部的‘冰狼’非法武装,今早凌晨5点突袭了我们设在斯瓦尔巴群岛北部的‘北极星’生态监测站!他们不仅抢走了4套德国进口的极地生态综合监测设备、2台用于冰川深层钻探的科考钻机,还残忍劫持了9名科研人员——其中5名是中国极地生态学家,4名是来自挪威、芬兰、冰岛的北欧学者!”
负责人的声音带着哭腔,语速快得几乎让人无法跟上:“海盗通过卫星电话发来威胁视频,画面里人质被反绑在冰屋的柱子上,身上只盖着单薄的毛毯,‘冰狼’头目拿着一把猎枪,枪口对着一名芬兰学者的额头,要求联盟在48小时内立即终止‘北极航道绿色开发走廊’项目,否则就把所有设备扔进冰川裂缝,将人质遗弃在没有任何补给的冰原中央,让他们在极夜来临前冻死、饿死!”
“‘冰狼’是什么背景?人质和物资现在藏在哪里?”高小凤的脸色瞬间沉如极地的寒冰,指节因用力握紧手机而泛白,寒风卷起她的头发,却丝毫没有让她的眼神动摇。
“‘冰狼’是由一群非法捕猎者、冰川矿石走私犯和退役雇佣兵组成的武装团伙,在北极圈活跃了八年,靠偷猎北极熊、走私冰晶石和稀有金属牟利,手段极其残忍。”负责人快速汇报着情报,“北极航道开发后,联盟将联合北欧五国开展常态化极地巡逻,这会巡逻切断他们的财路,所以他们才铤而走险!根据线人情报,他们已经将人质和物资转移到了斯瓦尔巴群岛以西200公里的一座废弃冰川科考站——‘冰脊站’。那里位于北极圈深处,四周是茫茫无际的冰原,常年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且处于冰川断裂带,随时可能发生冰崩,救援难度极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