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洪涝灾害的求援信号还在耳畔回响,高小凤的卫星电话又收到了祁同伟发来的加密通讯,附带的卫星图上,北冰洋沿岸一片银白中点缀着蓝色水域,一座巨型工程的轮廓格外醒目:“小凤,告诉你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北冰洋储水枢纽’主体工程正式竣工!这座耗时三年、联合12个国家共建的超级水库,成功拦截并储存了北极冰川融化的淡水,总蓄水量达300亿立方米,不仅能缓解全球淡水短缺压力,还能通过跨境输水管道,为欧洲洪涝灾后重建、太平洋岛国生态补水提供稳定水源。现在,各国都盼着你牵头,把水库资源与‘小国振兴’‘气候治理’衔接起来,让北极的‘冰泉’滋养更多土地!”
高小凤望着屏幕上的水库全景——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堤坝横亘在北冰洋边缘,配套的净化厂、输水管道像银色脉络延伸向远方,心中涌起澎湃的成就感。她转头对高小琴和哈立德说:“北冰洋的冰川融化曾是生态危机,现在我们把它变成了希望之源。欧洲的防洪复苏、岛国的生态补水,都能靠这座水库形成闭环。我们立刻启程,先去水库现场对接,再赴欧洲推进灾后重建。”
当高小凤一行抵达北冰洋储水枢纽时,俄罗斯、加拿大、挪威等共建国的工程代表早已等候。俄罗斯工程总指挥伊万诺夫握着她的手,语气自豪:“高女士,这座水库能顺利竣工,离不开你的统筹协调和各国的全力配合!俄罗斯提供了极地施工技术,加拿大贡献了冰川监测数据,挪威带来了低温防腐材料,大夏则主导了输水管道的设计与建设。现在,它不仅能储存冰川淡水,还能通过调节放水速度,缓解下游海域海平面上升压力,为太平洋岛国的生态防护带减负。”
加拿大生态专家麦肯锡补充道:“我们在水库周边建设了生态监测站,通过AI系统实时监控水质和周边生态。目前,净化后的淡水水质达到全球一级标准,完全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生态补水。欧洲洪涝灾区需要排水疏淤、补充清洁水源,太平洋岛国需要稳定的淡水灌溉农田,这座水库正好能精准对接这两大需求。”
高小凤登上水库堤坝,凛冽的北极风吹拂着她的发丝,胸前的信物在冰雪中闪耀。她望着远处漂浮的冰山和脚下奔腾的淡水,语气坚定:“我们启动‘北极冰泉惠民计划’,分三步走:第一,开通‘欧洲应急输水专线’,通过跨境管道将净化后的北极淡水输送至德国、波兰等洪涝灾区,用于稀释土壤盐分、补充饮用水源,助力灾后重建;第二,拓展‘太平洋岛国生态补水通道’,通过远洋运水船和海底输水管道,为马尔代夫、图瓦卢的红树林、农田提供稳定淡水,巩固生态防护带成果;第三,将水库纳入‘全球淡水调配网络’,为‘小国振兴’参与国提供低价淡水,支撑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消息一经公布,各国响应热烈。德国总理朔尔茨第一时间来电:“高女士,欧洲洪涝灾区正面临‘水多却无干净水用’的困境——洪水淹没的农田盐碱化严重,饮用水源被污染。‘北极冰泉’来得太及时了!德国愿意全力配合输水管道对接工程,承担部分建设费用,同时开放国内物流网络,协助分发淡水。”
马尔代夫总统索利赫也发来致谢通讯:“高女士,有了北极淡水的稳定补给,我们的红树林种植存活率能再提升30%,农田灌溉也不用再依赖海水淡化。我们会按照联盟标准建设输水支线,让每一滴北极冰泉都用在刀刃上。”
在各国的协同推进下,“北极冰泉惠民计划”迅速落地。欧洲方向,跨境输水管道与德国、波兰的现有水利系统无缝衔接,净化后的北极淡水源源不断输送至洪涝灾区。德国农业专家克莱因带着团队在受灾农田开展土壤改良:“高女士,北极淡水含盐量极低,正好能中和洪涝留下的土壤盐分。我们已经用它灌溉了50万公顷受灾农田,配合从中国引进的耐涝作物种子,预计三个月内就能恢复部分农作物种植。”
波兰华沙的灾后安置点,居民们拧开水龙头,清澈的北极淡水喷涌而出,孩子们捧着水杯开怀大笑。波兰民众安娜感慨道:“洪水过后,我们只能喝瓶装水,现在终于有了干净的自来水。感谢大夏和各国共建的水库,感谢高女士的统筹,让我们能早日重返家园、恢复正常生活。”
太平洋岛国方向,远洋运水船满载北极淡水抵达马尔代夫、图瓦卢,海底输水管道也在紧锣密鼓地铺设。马尔代夫的红树林种植基地里,中国生态专家李教授用北极淡水浇灌新种植的幼苗:“北极淡水富含矿物质,比淡化海水更适合植物生长。有了稳定水源,这些红树林半年就能长成防护屏障,珊瑚礁的生态补水也能更有保障。”
图瓦卢的农田里,农民们用北极淡水灌溉耐盐水稻,长势喜人。村长塔瓦拉捧着饱满的稻穗,激动地对高小凤说:“高女士,以前我们靠雨水和淡化海水灌溉,水稻产量低、口感差。现在用北极淡水浇灌,产量翻了一倍,口感也更好了,通过‘丝路优品’平台销往全球,价格比以前高了三成!这都是北冰洋水库和‘外国丝绸之路’带来的福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