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的瓦努阿图,已然褪去了风暴后的疮痍,焕发出蓬勃生机。环岛生态防护带愈发茂密,红树林的气生根深深扎入滩涂,织就一张绿色的生态网,木麻黄挺拔的枝干连成防风屏障,将海风的力道温柔化解;修复后的维拉港港口一派繁忙,大型货轮有序停靠,起重机高效装卸着物资与出口的农产品,航道里渔船穿梭,渔民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塔纳岛的农田里,改良型椰子树抽出新叶,可可树挂满饱满的果实,香草藤顺着支架攀爬生长,斐济农业专家正带着当地民众采摘香草豆荚:“这些香草精油纯度高、香气浓,已经通过跨境电商接到了欧洲的大额订单,再过一个月就能批量加工发货。”托马斯的妻子在香草种植园工作,每月能拿到稳定收入,她笑着说:“以前靠天吃饭,风暴一来就颗粒无收,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还能照顾孩子,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可再生能源项目也落地见效。在埃法特岛的山坡上,一排排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型风力发电机随风转动,组建的微电网已覆盖周边3个村落。中国能源专家介绍:“这些太阳能和风能电站,能满足当地70%的用电需求,不仅降低了对进口柴油的依赖,还让偏远村落彻底告别了‘无电之夜’。”夜晚,村落里灯火通明,孩子们在灯下读书写字,村民们用电动工具加工手工艺品,热闹非凡。
生态旅游的雏形已然显现。火山观景栈道修缮完毕,游客们沿着安全通道近距离观赏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潜水基地迎来了首批国际游客,在清澈的海水中与珊瑚、热带鱼亲密接触;生态酒店里,本地食材烹饪的特色美食备受青睐,手工艺品店里,用贝壳、椰壳制作的饰品被游客争相购买。彼得下班后常来景区帮忙,他学会了简单的英语交流,能为游客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以前没想到,我们的火山和大海能吸引这么多外国人,现在景区里很多人都有了工作,大家的收入越来越高。”
哈立德带领的护企队也完成了角色转变,从灾后安保转向常态化守护。队员们每天巡逻在生态防护带、港口、景区和村落之间,既是安全卫士,也是生态保护宣传员和灾害预警员。他们定期清理海岸线上的垃圾,监测红树林的生长状况,配合气象部门发布台风预警,成为守护家园的中坚力量。一次,队员们在巡逻时发现部分红树林被病虫害侵袭,立即联系生态专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了灾害扩散。哈立德看着茁壮成长的防护带,欣慰地说:“这些队员们已经真正成长为家园的守护者,他们的坚守,是瓦努阿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挑战并未完全消失。受全球气候异常影响,瓦努阿图周边海域的海水温度持续升高,部分珊瑚出现白化现象,可能影响渔业和旅游业;同时,少数外部势力仍未放弃干扰,通过匿名账号在社交媒体上散布“可再生能源项目破坏生态”的谣言,试图动摇民众的信心。
高小凤迅速应对,一方面协调国际联盟的海洋生态专家团队,带来珊瑚礁修复技术和设备,指导当地民众开展珊瑚礁人工修复,种植耐热珊瑚苗,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组织“生态成果开放日”活动,邀请民众、游客和媒体走进太阳能电站、生态防护带、红树林种植区,实地查看项目运行情况,用事实粉碎谣言。“我们的每一项工程,都以保护生态、造福民众为前提,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高小凤在活动现场说道,“瓦努阿图的生态安全,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瓦努阿图的发展成果,也应由全体民众共享。”
在各方努力下,珊瑚白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海洋生态逐渐恢复;谣言失去了市场,民众对发展项目的信心愈发坚定。越来越多的瓦努阿图青年主动加入到生态保护、旅游服务、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中,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年后的“瓦努阿图生态复苏庆典”上,整个维拉港张灯结彩,民众们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家园的重生与发展。拉夫曼总理亲自将一枚“海洋守护勋章”挂在高小凤胸前,这枚勋章由瓦努阿图特产的珍珠母贝和火山岩精心镶嵌而成,正面刻着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奔腾的海浪与展翅的和平鸽,背面印着“感恩守望,共生共荣”的瓦努阿图文铭文,沉甸甸的勋章承载着瓦努阿图民众的深厚情谊。
拉夫曼总理动情地说:“高女士,您和国际联盟不仅帮我们战胜了强热带风暴的重创,重建了家园,更给了我们抵御海平面上升的‘生态长城’和可持续发展的光明道路。现在,我们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全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6%,旅游业收入较灾前增长60%,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动数万人就业,能源自给率从20%提升至50%。瓦努阿图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果,都离不开‘国际丝绸之路’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各国的无私帮助与深度协作。瓦努阿图将永远铭记这份跨越山海的跨国情谊,全力支持‘国际丝绸之路’建设,与各国携手守护我们共同的蓝色星球,为全球生态保护与共富事业贡献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