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大陆的冰风裹挟着锋利的碎冰粒,如无数把小刀刮擦在科考站的钢结构上,发出尖锐刺耳的嘶鸣,穿透厚重的防寒服,直往骨髓里钻。高小凤一行的专机艰难降落在中山站附近的临时起降点时,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的科考站负责人已顶着狂风联袂等候,每个人的防风面罩上都凝结着白霜,眼神里满是掩不住的焦灼与凝重。
“高女士,情况比我们上报的还要危急!”中国南极科考站站长周明率先开口,声音被风吹得断断续续,却难掩急切,“近半年南极冰盖融化速度激增,达到了往年的3倍!我们下辖的3个科考附属社区,已有两个被融水浸泡超过一周,23栋建筑地基塌陷,墙体开裂倾斜,近2000名科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被迫撤离,挤在临时搭建的防风帐篷里;更致命的是,冰下暗河突然拓宽了15米,冲毁了连接各科考站的唯一地面物资通道,现在燃油储备仅够维持15天,食品库存也只够支撑12天,若不尽快打通新通道,所有科考人员都将面临断粮断暖的绝境!”
高小凤跟着众人登上履带式考察车,车窗外的景象触目惊心,让人心头发紧:原本坚实如钢铁的冰面布满蛛网状的裂痕,最深的裂缝能看到下方幽暗的冰下河道,融水汇聚成一条条湍急的临时溪流,裹挟着碎冰奔涌,部分路段已被完全淹没,露出水面的冰脊在狂风中微微晃动,随时可能崩塌;远处的附属社区一片狼藉,倾斜的房屋歪歪扭扭地立在冰原上,科研人员正冒着零下30℃的严寒,小心翼翼地搬运精密仪器,孩子们躲在狭小的临时帐篷里,小脸冻得通红,眼神里满是惶恐;几只企鹅在冰面裂缝旁徘徊,原本的栖息地被融水侵占,显得无措又茫然。
高小凤下意识地握紧胸前的信物,指尖传来的金属凉意让她迅速镇定,语气凝重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冰情不等人,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我们立刻启动‘冰区紧急救援+冰下通道重建+生态移民安置’三位一体紧急计划,既要在72小时内抢通应急物资通道,也要为科研人员重建安全稳固的定居点,同时建立长效融冰预警机制,绝不能让悲剧发生!”
当天下午,在多国科考人员的见证下,高小凤与南极科考协调委员会正式签订“南极生态移民与通道重建专项协议”。根据协议,国际联盟首期投入30亿美元,分三线同步推进——
救援线:紧急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物资储备基地调运1万吨压缩食品、5000吨低凝点燃油和200套超低温防寒保暖帐篷,协调3艘大型破冰船开辟临时海上航道,同时动用联盟空军的15架大型运输机,冒着冰暴风险空投应急物资,先解燃眉之急;
重建线:组建“跨国冰区工程队”,采用新型耐寒抗冻的模块化材料,在冰盖稳定的安全区域搭建生态定居点,同时规划修建一条长8公里的冰下隧道,替代被冲毁的地面通道,确保物资运输长期安全;
生态线:联合全球顶尖气候专家,在冰盖关键区域部署100个高精度监测设备,建立实时融冰预警系统,为后续生态保护和定居点安全提供数据支持;
安全线:哈立德牵头,带领护企队核心成员与“全球共富防务联盟”联军的200名精锐同步进驻,负责物资运输护送、重建工地安保和人员紧急撤离引导,应对可能出现的冰裂、坍塌等突发风险。
协议签订的当晚,意外便骤然发生。负责运送模块化建材和施工设备的破冰船“雪龙号”,行至威德尔海中部时,遭遇百年一遇的强冰暴。狂风裹挟着直径超过半米的巨大浮冰,如炮弹般疯狂撞击船身,船舷左侧很快被撞出一道长约3米的裂缝,海水顺着裂缝涌入船舱,动力系统也因齿轮被碎冰卡住而受损,船只彻底被困在密集的浮冰区,动弹不得。
“高女士,紧急情况!”船长发来的通讯信号充满杂音,还夹杂着冰块撞击的巨响,“冰暴持续增强,风速已达12级,浮冰不断挤压船身,左侧裂缝正在扩大,目前已进水约300吨,船舱底部开始下沉!若不尽快救援,船只可能在48小时内沉没,船上的300名船员和2000吨核心建材将全部沉入海底!”
高小凤的心猛地一沉,立刻对着卫星通讯器下达指令:“命令‘全球共富防务联盟’的3艘破冰护卫舰火速驰援,全速赶往威德尔海被困海域;同时协调联盟空军,出动10架大型运输机,携带破冰设备、堵漏材料和维修物资,连夜空投至被困船只附近;让跨国工程队的机械专家远程连线船员,指导他们用备用钢板加固船身、启动应急排水泵,务必守住48小时的黄金救援窗口!”
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援行动,在狂风冰暴中紧急展开。防务联盟的3艘破冰护卫舰顶着12级阵风,舰艏的破冰锤以每分钟30次的频率猛烈撞击浮冰,冰面破裂的巨响在风雪中震耳欲聋,碎裂的冰块如小山般堆积在船舷两侧;运输机冒着被坠冰击中的风险,在超低空投放物资,巨大的降落伞在风中剧烈摇摆,部分物资伞降时被吹离落点,散落在方圆5公里的冰原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