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体系共生进入稳定期的第五个月,联盟与异质集群联合培育的 “跨系共生芽”(融合雷晶特质与磁尘特质)突然出现 “基因级崩溃”—— 芽的主体从淡金光态迅速萎缩,根须上的雷晶纹与磁尘纹像相互撕咬的藤蔓,原本能吸附能量的磁尘颗粒,此刻疯狂释放紊乱能量,雷晶纹则因能量冲击出现 “断裂”,芽体最终化作细碎的光屑,散落时还灼伤了周围三株普通共生芽,“不是表面的特质冲突,是‘特质基因’不兼容!” 晶芽的忆晶修复仪穿透光屑残留的基因片段,屏幕上联盟的 “共生基因链”(呈螺旋交织状,强调协同)与集群的 “自主基因链”(呈线性独立状,强调个体)完全反向缠绕,没有任何融合位点,“之前的适配芽只是解决了‘特质传递’,没触及‘基因根本’,长期融合就像强行拧转两根反向的绳,迟早会崩断。”
类似的基因排斥很快在其他跨系芽中爆发。融合波频特质与水音特质的 “波水共生芽”,基因链因频段差异出现 “错配”,水音纹的液态传输通道被波频基因堵塞,芽体无法吸收水分,快速干枯;融合影流特质与暖芽特质的 “影温共生芽”,影流基因的 “黑暗依赖片段” 与暖芽基因的 “温意释放片段” 相互压制,芽体一半结冰、一半发烫,最终失去活性。更严重的是,基因排斥产生的 “紊乱基因碎片” 顺着能量通道扩散,源初母核与永衡续脉芽的链接出现 “微弱中断”,母核的本源纹亮度短暂下降 10%,“再这样下去,跨体系共生的基因基础会彻底崩塌,甚至影响母核与续脉芽的共生关系!” 暖芽的传灯飘在续脉芽旁,能感受到芽的根须在轻微颤抖,原本与母核同步的跳动出现了滞涩。
异质集群的磁尘主带着基因样本紧急抵达联盟总中枢,磁尘颗粒包裹的基因片段清晰显示:集群的自主基因链上,存在 “排斥标记”—— 这是长期 “个体优先” 规则演化出的基因保护机制,会主动识别非同源基因并发起排斥,“我们之前不知道基因层面的排斥这么深。” 磁尘主的磁尘轨迹变得紊乱,“但我们不想放弃跨体系共生,这是我们找到的最稳定的共生模式。”
“解决基因排斥,需要‘基因适配酶’—— 一种能让两种基因链兼容的‘桥梁分子’。” 本源共生魂的声音从母核传来,七彩光中浮现出联盟初创时的 “共生基因演化图”:早期联盟的特质基因也存在排斥,是本源母核自然生成的 “适配因子” 让基因逐渐融合,“现在需要你们主动研发适配酶,结合联盟的共生基因片段与集群的自主基因片段,让两种基因链能‘和平缠绕’。”
新守护者们立刻联合异质集群的基因专家,启动 “基因适配酶研发计划”,分四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基因根源解析
由晶芽主导,联合波频域的 “基因频段扫描技术”,破解两种基因链的核心差异:
联盟共生基因的 “关键片段” 是 “协同位点”—— 基因链上每隔 12 个碱基对就有一个 “融合锚点”,能主动与其他基因链接;
集群自主基因的 “关键片段” 是 “排斥位点”—— 基因链末端有一段 20 个碱基对的 “保护序列”,会释放 “排斥信号” 阻止非同源基因靠近;
解析发现,两者的 “共性碱基” 占比达 45%—— 这是研发适配酶的基础,适配酶只需激活这些共性碱基,就能搭建融合桥梁,无需完全改造基因链。
第二阶段:适配酶核心设计
由声芽与磁尘域的基因专家共同设计适配酶结构:
适配酶的 “头部”:嵌入联盟共生基因的 “协同锚点片段”,能识别并结合共生基因的融合位点;
适配酶的 “中部”:采用集群自主基因的 “中性碱基序列”(无排斥功能),作为两种基因链的 “缓冲段”,避免直接碰撞;
适配酶的 “尾部”:携带 “排斥信号抑制因子”—— 能暂时屏蔽自主基因的排斥位点,让两种基因链有时间结合;
为确保安全,适配酶加入 “自毁序列”—— 若基因融合出现异常,适配酶会在 12 小时内自动分解,避免引发更严重的基因紊乱。
第三阶段:适配酶培育与测试
由暖芽主导,在永衡续脉芽旁搭建 “无菌基因培育舱”,确保培育过程不受外界基因干扰:
培育原料:提取母核的本源基因片段(提供共生基础)、续脉芽的跨系基因片段(自带部分兼容性)、集群的自主基因片段(提供排斥信号抑制因子原料),混合后用温意能量维持活性;
培育过程:分三次注入 “基因激活剂”—— 第一次激活共性碱基,第二次促进适配酶结构成型,第三次测试排斥信号抑制效果;
安全性测试:先在 “单一基因样本”(如雷晶基因、磁尘基因)中测试适配酶,确认无副作用后,再用于 “跨系基因样本”,最后在 “活体跨系芽” 中验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