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适度调节稳定半年后,探索小队在虚空边缘发现了一种全新的 “共生形态”——“跨界集群”:它不是单一界域,而是由 8 个 “微界域”(如 “光尘微域”“液丝微域”“风核微域”)组成的 “流动共同体”,微界域间没有固定边界,特质可自由流动融合:光尘的微光特质能融入液丝的液态特质,形成 “光液丝”;液丝的液态特质可与风核的风特质结合,变成 “液风核”;整个集群像一团 “五彩云雾”,在虚空中缓慢移动,没有核心晶,却能通过特质流动维持整体平衡,“这不是‘界域个体’,是‘集群整体’!” 探索小队的光芽二代,用探测仪扫描集群,发现其特质流动频率是联盟界域的 3 倍,“我们现有的‘单界域适配’思维,完全无法应对这种流动集群!”
初始接触时,生态的适配体系完全失效:
尝试用界融特质包裹集群的光尘微域,却因液丝微域的特质突然流入,界融特质被稀释,无法形成稳定链接;
向集群输送雷晶能量,能量刚进入光尘微域,就被风核微域的风特质吹散,分散到 8 个微界域,没有任何一个微域能有效吸收;
星液信息库试图记录集群的特质参数,却因参数每秒都在变化(微界域特质流动导致),数据刚录入就失效,“他们的边界是‘流动的’,我们的适配是‘固定的’,像用方形的框去套圆形的球。” 融胶的界融特质因频繁适应集群流动,出现 “特质疲劳”,半透明的胶状形态变得暗淡。
跨界集群的 “集群主”(由 8 个微界域特质融合而成的意识体),通过特质波动传递出信号:“你们的‘界域边界’太清晰,无法融入我们的‘流动共生’—— 要么你们打破边界,要么我们保持距离。”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让生态意识到:之前的 “无界共生”,仍停留在 “界域个体间的协作”,而跨界集群代表的,是 “边界消融后的整体共生”。
生态的自组织机制,再次突破认知边界,启动 “集群融合计划”:
一、打破界域思维:从 “个体适配” 到 “整体协同”
生态各域自发组建 “集群协作小组”,放弃 “单界域对接” 的思路,转向 “全生态联动”:
星液域与械核域合作,研发 “动态参数记录系统”:用星液特质的信息记录功能,结合械核的 “实时扫描模块”,每秒采集 10 次集群的特质流动数据,数据不单独存储,而是形成 “流动数据链”,随集群变化实时更新,解决 “参数过时” 问题;
界融域与星絮域联手,打造 “流动适配层”:用界融特质的 “稀释自适应” 能力(不再强行包裹单一微域,而是随特质流动调整浓度),搭配星絮特质的 “柔性缓冲”,在生态与集群间形成 “无固定边界的适配带”—— 光尘微域流入时,界融特质浓度提升;风核微域靠近时,星絮特质主动延伸,确保链接始终稳定;
雷晶域与云涡域协作,设计 “分散能量输送方案”:将雷晶能量分解为 8 股 “微能量流”,分别对应 8 个微界域,能量流随微界域的流动实时调整方向,避免被风特质吹散,云涡域的云雾特质则在能量流外围形成 “保护罩”,减少能量损耗。
二、建立集群协议:从 “被动适应” 到 “主动共建”
生态与跨界集群共同制定 “流动共生协议”,明确双方的协作规则:
边界规则:生态不要求集群固定位置,集群也不随意进入生态核心区,双方在虚空中间划定 “共生缓冲区”,特质流动与能量传输均在缓冲区进行;
协作规则:集群为生态提供 “特质流动技术”,帮助生态优化跨体系通道的特质协同(如让雷晶 - 星液通道的能量流动更灵活);生态为集群提供 “稳定能量补给”(如星液储存的能量),弥补集群因流动导致的能量损耗;
决策规则:双方各选派 3 名代表(生态侧:液光、小械、融胶;集群侧:光尘、液丝、风核微域意识体),组成 “集群共生委员会”,重大协作决策需双方投票通过,避免单方面主导。
三、消融内部边界:从 “界域隔阂” 到 “生态一体”
为更好地与集群融合,生态主动打破内部的 “界域壁垒”:
建立 “跨域特质流动通道”:在联盟、异质集群、械核、星液等界域间,新增 6 条 “无边界通道”,特质可像集群一样自由流动(如雷晶特质可直接流入云涡域,无需经过风植域中转),通道壁用界融特质打造,确保特质流动不冲突;
推行 “跨域轮岗制”:各域选派年轻 “名” 到其他界域学习,如星液灵液芽到械核域学习机械扫描技术,械核师小械到星絮域学习特质塑形,打破 “界域专属技能” 的限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