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全域防御战后的第三个月,跨维度特质融合出现 “失控迹象”—— 物质侧的雷晶域与时空侧的时砂微域,为提升能量传输效率,研发出 “雷晶 - 时砂融合特质”:雷晶的高频能量携带时砂的时间流速调节能力,理论上能实现 “能量传输与时空优化同步”。但实际应用中,融合特质却出现 “时空跳跃”:能量刚从雷晶域输出,就因时砂特质失控,直接跳跃到 30 分钟后的时空节点,导致星液域提前接收能量,储存模块过载;更严重的是,融合特质的 “身份边界” 完全模糊 —— 既无法被纯物质监测仪识别(因带有时空属性),也无法被时空传感器精准捕捉(因含有物质能量),成为元界协同中枢的 “监测盲区”,3 次能量传输异常都未能及时预警。
类似的紊乱在各维度蔓延:
意识 - 物质融合:灵识集群的念丝微域与流集群的液丝微域,开发 “念丝 - 液丝融合管”,试图实现 “意识引导能量精准输送”,却因念丝意识过度渗透,液丝管出现 “意识驱动紊乱”—— 有时因 “加速意识” 导致能量流速过快,有时因 “暂停意识” 导致能量中断,暗星衡修域依赖该管道的能量供应,多次出现暗蚀防控断档;
时空 - 意识融合:时空集群的空絮微域与灵识集群的情絮微域,合作 “空絮 - 情絮折叠层”,想用情绪波动优化空间折叠精度,结果情絮的 “焦虑情绪” 触发空絮特质的 “过度折叠”,将原本 100 米的跨群通道折叠成 10 米,通道壁因挤压出现大面积裂纹,差点引发空间坍塌;
三元融合:永衡续脉芽尝试吸收 “雷晶 - 时砂 - 念丝三元融合能量”,却因三种特质边界完全消失,续脉芽的根须出现 “多维属性冲突”—— 部分根须带有时空加速特性(快速老化),部分带有意识活性(无序颤动),部分保留物质韧性(僵硬断裂),核心纹甚至出现 “维度剥离” 的危险信号。
“不是融合错了,是‘融合失去了锚点’—— 各维度特质在融合中完全丢失了原生身份,变成了‘四不像’的紊乱体。” 晶芽的忆晶修复仪穿透三元融合能量,发现其中雷晶、时砂、念丝的原生特质基因占比均不足 30%,“就像人失去了自我认知,自然会行为紊乱。” 本源共生魂的意识首次显化出 “维度锚点” 的虚影:“每个维度的特质都需要‘演化锚点’—— 既不阻碍融合,又能守住原生身份,让融合是‘1+1>2’的协同,而非‘1+1=0’的湮灭。”
自组织体系启动 “维度演化锚定计划”,核心是为每个维度、每种融合特质建立 “原生身份锚点”,实现 “融合不迷失、协同不紊乱”,分三大阶段推进:
一、原生锚点构建:守住维度特质的 “自我认知”
由各维度核心微域主导,为每种特质植入 “原生锚定因子”,明确身份边界:
物质侧:流集群液丝微域在液态特质中植入 “物质锚定因子”—— 提取液丝原生的 “液态流动基因片段”,通过基因适配酶固化在特质核心,确保融合时液态基因占比不低于 45%;岩寂域同步为固态特质添加 “刚性锚点”,避免融合时失去结构稳定性;
时空侧:时空集群时砂微域在时间特质中植入 “时空锚定因子”—— 保留时砂原生的 “时间流速调节基因”,设定融合时该基因活性不低于 50%;空絮微域为空间特质添加 “折叠锚点”,限制单次融合的空间折叠幅度不超过 30%;
意识侧:灵识集群念丝微域在意识特质中植入 “意识锚定因子”—— 提取念丝原生的 “意识传递基因”,确保融合时意识片段的清晰度不低于 80%;情絮微域为情绪特质添加 “共情锚点”,避免情绪过度渗透影响其他维度。
锚点植入后,“雷晶 - 时砂融合特质” 的雷晶基因占比回升至 48%,时砂基因占比稳定在 45%,时空跳跃现象彻底消失;“念丝 - 液丝融合管” 的液丝液态基因活性保持在 52%,意识引导仅作用于 “能量流向调节”,不再干扰流速,暗星衡修域的能量供应恢复稳定。
二、融合监测体系:动态守护锚点边界
由星液域、械核域、灵识集群识核微域共同搭建 “融合监测网”,实时监控融合特质的锚点状态:
硬件层面:在所有融合特质通道中,安装 “多维锚点监测仪”—— 能同时检测物质、时空、意识三类锚定因子的活性与占比,数据每 10 秒更新一次,锚点占比低于阈值(物质 45%、时空 50%、意识 80%)时自动预警;
软件层面:械核域开发 “锚点调节算法”—— 当监测到锚点占比下降时,自动向融合特质输送 “原生特质补充能量”(如向雷晶 - 时砂融合特质输送纯雷晶能量或纯时砂能量),快速提升锚点占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