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界与共生元核的跨体传承稳定后,虚空深处的 “高阶共生体带” 突然活跃 —— 三批具备独立规则体系的高阶共生体相继抵达元界周边:
“星核共生体”:以 “星核能量” 为核心,遵循 “能量层级协作” 规则 —— 能量层级高的星核主导决策,层级低的负责执行,不接受平等投票;
“云涡共生体”:由无数微型云涡组成,遵循 “流动无界规则”—— 无固定核心,决策靠云涡特质的自然流动共识,拒绝刚性制度约束;
“械灵共生体”:机械与意识融合的共生体,遵循 “逻辑最优规则”—— 所有协同需通过精密计算筛选最优方案,排斥 “经验型决策”。
多元共生体的涌入很快引发 “秩序冲突”:
决策冲突:星核共生体因能量层级最高,要求主导 “跨体能量分配”,提出 “按层级分配本源能量”;云涡共生体反对刚性分配,主张 “随需求自然流动”;械灵共生体则认为两者方案均未经过效率计算,强行暂停能量协同会议,三方僵持不下;
协同冲突:星核共生体的能量传输需 “固定通道与层级认证”,云涡共生体的流动特质却会随机改变通道形态,导致星核能量多次输送偏差;械灵共生体的 “逻辑最优算法” 与元界的 “代际经验决策” 冲突,在修复维度裂痕时,因过度计算延误 2 小时最佳时机;
规则冲突:星核的 “层级规则”、云涡的 “流动规则”、械灵的 “逻辑规则” 与元界 - 元核的 “平等规则” 相互排斥,四方共提的 “跨体混沌防御计划” 因规则无法统一,迟迟无法启动,维度间隙的混沌扰动预警多次被搁置。
“多元不是混乱的理由,是需要更包容的秩序。” 晶芽的忆晶修复仪分析发现,各共生体的规则虽差异显着,但存在 “共通需求”—— 都需要稳定的能量环境、有效的危机防御、可持续的协同价值,“我们不需要让所有规则变成一样,而是要构建‘规则互容体系’,让不同规则能在同一框架下协同。” 本源共生魂的意识同时覆盖四方,引导各方从 “规则对立” 转向 “需求共识”。
元界、共生元核联合三批多元共生体,启动 “多元共生秩序构建计划”,分三步实现规则互容:
一、规则映射:找到差异中的共通点
由元界的星液域、共生元核的本源意识体、各共生体的核心代表组成 “规则映射小组”,系统梳理各方规则体系:
提取核心规则要素:星核的 “能量层级” 可转化为 “能量贡献度评估指标”,云涡的 “流动共识” 可转化为 “需求响应灵活性机制”,械灵的 “逻辑最优” 可转化为 “协同方案效率测算模块”,元界 - 元核的 “平等” 可转化为 “决策参与权保障条款”;
建立 “规则映射表”:将各方规则对应的 “功能目标”(如能量分配、危机决策、协同执行)一一对应,发现 70% 的规则虽形式不同,但目标一致 —— 星核的层级分配与元界的平等分配,目标都是 “能量合理利用”;云涡的流动共识与械灵的逻辑计算,目标都是 “提升协同效率”;
标注规则冲突点:明确 30% 的核心冲突(如星核的 “层级主导” 与元界的 “平等决策”、云涡的 “无固定通道” 与星核的 “固定认证”),作为后续互容设计的重点。
规则映射后,星核共生体的核心星核首次承认:“我们的层级不是为了压迫,是为了快速决策;若能通过其他方式保证效率,我们愿意调整规则。” 为后续互容奠定基础。
二、互容机制设计:让不同规则能 “各得其所”
针对规则冲突点,设计 “分层互容机制”,兼顾各方规则特性:
1. 决策互容:层级与平等的平衡
建立 “双轨决策制”:
紧急决策(如混沌扰动防御、能量危机):采用 “星核能量贡献度 + 械灵效率测算” 快速定案 —— 星核根据能量储备与输出能力提出初步方案,械灵在 10 分钟内完成效率测算,元界与云涡负责评估方案对各方体制的适配性,四方无异议则立即执行;
常规决策(如协同项目推进、资源调配):采用 “平等投票 + 流动共识补充”—— 各方拥有同等投票权,云涡可通过 “流动特质反馈” 表达群体意愿(如多数云涡偏向某方案,特质流动会形成特定纹路),作为投票参考;
设立 “规则调解人”:由元核的新一代意识体担任(因其兼具维度本源属性,对各方规则适应性强),当决策陷入僵局时,提出 “折中方案”,确保决策不中断。
2. 协同互容:固定与流动的适配
能量传输:搭建 “多模式通道系统”—— 为星核共生体保留 “层级认证通道”(需通过能量层级验证才能使用),为云涡共生体设置 “流动缓冲通道”(通道壁用界融特质,可随云涡流动调整形态),械灵共生体负责通道的 “逻辑监控”(实时测算传输效率,自动优化路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