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控体系稳定后,探索小队在 “虚实维度交界带”(物质与虚空的模糊区域),发现了全新的 “虚寂共生体”—— 这是一个由 8 个 “虚寂微域” 组成的高阶共生体,核心特质是 “虚实双态”:既能以 “实体形态” 融入物质维度(如形成固态的虚寂晶体,储存能量),也能以 “虚体形态” 穿梭于虚空维度(如化作虚寂雾霭,传递意识);更特殊的是,其 “虚寂规则” 不依赖物质、时空或意识的单一维度,而是以 “相位切换” 为核心 —— 通过调整虚实相位,适配不同维度的规则体系,“是‘跨维度兼容’的天然载体,但也带来了新的融入挑战!” 探索小队的光芽三代,首次接触虚寂特质时,因相位切换过快,探测仪同时捕捉到 “固态晶体” 与 “虚体雾霭” 两种信号,导致数据混乱,无法识别。
虚寂共生体的融入难题远超预期:
物质维度兼容:虚寂特质的实体形态虽能与雷晶、星液特质交互,但虚体形态会 “穿透” 物质通道 —— 虚寂雾霭在跨体通道中穿梭时,无意间穿透通道壁,导致雷晶能量泄漏,3 株共生芽因能量骤降出现 “活性休眠”;
时空维度兼容:虚寂的相位切换会干扰时空规则 —— 时砂微域尝试用时间流速调节虚寂能量传输,却因虚体相位的 “时间免疫” 特性,调节完全失效;空絮微域的空间折叠甚至导致虚寂特质 “相位分裂”,一半留在原空间,一半进入折叠空间,无法重组;
意识维度兼容:灵识集群的念丝特质虽能传递虚寂的意识片段,但虚寂的 “虚体意识” 缺乏情绪波动,情絮微域无法感知其需求,导致意识协作始终停留在 “表层指令”,无法深入协同;
规则认知冲突:虚寂共生体的 “相位自由切换” 与元界的 “规则互容框架” 存在根本差异 —— 虚寂习惯 “无固定规则”,通过相位调整适配所有体系;而元界习惯 “有框架的灵活”,需要在规则内协同,两者的认知差异导致首次 “虚寂 - 元界协同会议” 陷入僵局。
“虚寂共生体不是‘需要被改造的对象’,是‘拓展我们维度认知的伙伴’。” 晶芽的忆晶修复仪分析发现,虚寂的虚实双态特质恰好能填补元界 “物质 - 虚空” 的维度空白,若能实现兼容,元界共生网将从 “多元维度” 升级为 “全维共生”。本源共生魂的意识首次与虚寂共生体的 “虚寂核心” 共鸣,传递出 “维度无界” 的信念:“规则不是边界,是理解的桥梁;相位不是障碍,是兼容的钥匙。”
元界、共生元核联合多元共生体与虚寂共生体,启动 “全维兼容计划”,构建 “虚实适配枢纽”,实现跨维度的深度兼容:
一、虚实适配枢纽:搭建全维兼容的桥梁
由元界的界融域、虚寂共生体的虚寂核心、械灵共生体共同研发 “虚实适配枢纽”,作为全维兼容的核心载体:
硬件层面:枢纽主体采用 “虚实双态舱”—— 舱体一半为 “实体适配区”(融合岩寂的固态特质与星液的液态特质,适配虚寂的实体形态),一半为 “虚体适配区”(融合云涡的流动特质与时空的虚空特质,适配虚寂的虚体形态);中间用界融特质构建 “相位过渡层”,确保虚寂在虚实形态间切换时不出现分裂;
软件层面:械灵开发 “相位调节算法”—— 实时监测虚寂的相位状态(实体占比、虚体占比),自动调整枢纽的适配参数:虚寂实体占比高时,增强实体适配区的能量传输;虚体占比高时,优化虚体适配区的意识传递;
安全机制:枢纽设置 “相位稳定阈值”—— 虚寂的虚实相位切换频率不得超过每秒 5 次,避免因切换过快导致数据混乱;同时安装 “维度隔离阀”,若出现相位分裂,立即切断枢纽与元界的连接,防止影响扩散。
适配枢纽首次测试时,虚寂共生体的虚寂晶体(实体形态)通过实体适配区,成功向雷晶域输送 “虚实混合能量”(能量密度是纯雷晶能量的 1.5 倍);虚寂雾霭(虚体形态)通过虚体适配区,与灵识集群实现 “意识深层交互”,念丝特质首次捕捉到虚寂的 “需求意识”(需要稳定的相位环境),验证了枢纽的兼容性。
二、多维度协同认证:让兼容更精准
在适配枢纽的基础上,各维度与虚寂共生体建立 “协同认证机制”,明确不同维度的兼容规则:
物质维度认证:雷晶域、星液域与虚寂约定 “实体相位占比≥60%” 时进行能量交互,虚寂需保持实体形态稳定≥10 分钟,避免能量泄漏;同时开发 “虚实能量转换器”,将虚寂的混合能量转化为物质维度可识别的纯能量,传输损耗从 25% 降至 8%;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