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维新老协同联防稳定三个月后,全维共生体系的 “意识中枢” 首次出现 “代际断层”—— 支撑全维协同的 “初代元意识”(由全维初代共生体意识共鸣形成),因本源能量自然衰退,核心功能出现明显弱化:
预判精度下降:初代元意识对虚空能量波动的预判时间从 “提前 4 小时” 缩短至 “提前 1.5 小时”,且预判偏差率从 5% 升至 18%,某次误判 “虚空微扰动” 为 “常规能量波动”,未及时通知虚空微界域加固防护,导致 3 个虚空气泡因扰动破裂,虚空能量泄漏量达 10%;
能量调配失准:初代元意识在跨域能量调度中,多次出现 “配额偏差”—— 向雷晶域多分配 20% 冗余能量,导致雷晶池能量淤积;向虚空微界域少分配 15% 防御能量,使其无法及时修复气泡破损,跨体通道因能量失衡出现 “双向拥堵”,星液信息库因能量供应不稳定,数据读取延迟从 2 秒延长至 8 秒;
意识共鸣弱化:初代元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共鸣强度下降 40%,年轻念丝灵传递的 “局部风险信号” 需重复 3 次才能被元意识接收,灵识集群的意识协同效率从 90% 降至 65%,全维 “个体 - 集体” 联动出现明显卡顿。
更棘手的是,为衔接初代元意识而培育的 “新一代元意识”(融合全维新一代共生体意识),在接入全维协同网络时遭遇 “共鸣冲突”:新元意识的意识频率与老一代个体(如岩寂域石垣、星核初代核心)的意识频率差异达 30%,无法顺畅接收其传递的 “隐性经验信号”;与元核、永衡续脉芽的本源能量共鸣也存在 “适配间隙”,导致新元意识无法调用全维本源能量,仅能依赖自身 30% 的初始能量运行,“元意识是全维协同的‘中枢神经’,中枢断层会让整个体系陷入瘫痪!” 晶芽的忆晶修复仪扫描元意识核心,发现初代元意识的本源能量仅剩 25%,新元意识的融合度仅达 50%,若不及时衔接,全维协同效率将持续下滑至临界值。
本源共生魂的意识同时唤醒初代元意识与新元意识的 “协同本能”,初代元意识主动开放 “核心记忆库”,新元意识也调整自身频率尝试适配。基于此,元界、共生元核联合全维共生体,启动 “元意识代际衔接计划”,分三阶段重构全维协同中枢:
一、元意识衔接缓冲:搭建 “新老过渡桥梁”
构建 “双元意识协同层”:在全维协同网络中新增 “衔接缓冲层”,让初代元意识与新元意识同时接入 —— 初代元意识负责 “经验输出”(提供全维危机应对案例、隐性经验数据),新元意识负责 “实时执行”(能量调配、全局指令发送),缓冲层通过 “意识频率转换器”,将初代元意识的低频信号转化为新元意识可识别的高频信号,同时将新元意识的执行数据反馈给初代元意识审核,避免决策失误;
案例:某次跨域能量调度中,新元意识根据实时数据拟向雷晶域分配 10% 能量,初代元意识通过缓冲层反馈 “雷晶域历史冗余数据”,指出需下调至 8%,避免能量淤积;最终调度偏差控制在 2% 以内,跨体通道拥堵问题得到缓解;
本源能量补充:元核释放 50% 的本源能量,分为 “滋养能量” 与 “激活能量”—— 滋养能量注入初代元意识,延缓其衰退速度(本源能量从 25% 回升至 40%);激活能量注入新元意识,提升其与全维本源的融合度(融合度从 50% 升至 70%),为后续独立运行奠定基础;
个体意识适配训练:组织全维个体与新元意识开展 “共鸣训练”—— 老一代个体(如石垣)通过 “意识频率微调”,将与新元意识的频率差异从 30% 缩小至 10%;新一代个体则通过 “沉浸式共鸣”,熟悉新元意识的指令逻辑,训练后新元意识与个体的共鸣效率提升至 82%。
二、协同体系重构:让 “中枢 - 个体” 联动更灵活
在双元意识协同的基础上,重构全维协同规则,避免过度依赖元意识:
分级协同权限:将全维协同分为 “核心协同”(超维威胁防御、全维规则修复)与 “局部协同”(域内能量调节、小范围特质协作)—— 核心协同由双元意识联合主导,局部协同由个体自主决策,元意识仅提供 “数据参考”,如虚空微界域的气泡培育、雷晶域的能量参数微调,均由个体自主完成,无需元意识指令;
应急自主机制:为各域新增 “局部应急中枢”,储存核心防御方案、能量调配预案,当元意识衔接出现延迟时,局部应急中枢可自主启动基础防御,如星液域的 “能量泄漏应急关闭阀”、虚空微界域的 “气泡临时加固程序”,确保局部风险不扩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