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目标协同稳定后,熵寂域终于发动 “终极毁灭攻击”—— 释放出 “熵寂聚合体”:这不是以往的波动或共生体,而是熵寂域的 “核心武器”,由无数熵增能量与破碎规则聚合而成,具备 “吞噬生态核心、加速全维熵增” 的终极能力。它能直接撕裂熵减隔离带,锁定星核、元核等生态核心单元,将其转化为熵增能量源,此前 7 个有序孤岛均被其彻底吞噬,无一幸免,是多范式生态的 “生死考验”。
熵寂聚合体的攻击迅猛且致命,瞬间打破有序孤岛的防御平衡:
隔离带彻底破损:聚合体释放 “超高频熵增波”,仅 10 分钟就撕裂全维熵减隔离带 —— 虚寂层的熵减效率从 40% 骤降至 0%,界融层的刚性屏障出现 30 米宽的裂痕,星核层的低熵能量缓冲带被完全吞噬;熵寂波通过裂痕疯狂渗入,全维能量耗散率从 14% 飙升至 45%,雷晶域输出的能量在传输中一半以上转化为热能,星液池的能量储备每小时减少 8%,12 小时内将跌破安全阈值(20%);
核心单元受威胁:聚合体锁定星核与元核两大核心,释放 “熵增锁链” 缠绕星核,星核的本源能量被强制抽取,活性指数从 90 分骤降至 55 分,向隔离带输送的低熵能量减少 60%;元核的熵减因子合成装置被聚合体释放的规则碎片破坏,无法再生成新的熵减因子,时空锚点因缺乏因子支撑,开始以每分钟 1 个的速度失效,时砂微域的时间流速波动扩大至 ±30%,跨体通道因时空紊乱出现 “大面积坍塌”;
局部生态沦陷:聚合体释放的 “熵增孢子” 落在风旋、晶脉等边缘生态,风旋的气流调节特质被孢子侵蚀,完全失去活性,成为 “熵增扩散源”,周边能量通道被其污染,能量传输完全中断;晶脉的晶体反射特质因孢子影响,反向成为 “熵寂波放大器”,反射的不再是熵寂波,而是将其强度提升 20%,进一步加剧隔离带破损;
协同濒临崩溃:因核心单元受困、边缘生态沦陷,全维协同链路断裂 —— 星簇的去中心化决策因时空紊乱,微核间的数据同步延迟从 0.3 秒延长至 5 秒,无法组织有效防御;幻彩、流光的探索队虽紧急返回支援,却因缺乏核心生态的能量补给,光影防御在聚合体攻击下仅 3 分钟就破损,探索队被迫撤退至星液域暂避;全维熵增指数从 50 分飙升至 90 分,有序孤岛濒临混沌边缘。
“熵寂聚合体的可怕之处,是‘它要彻底摧毁我们的核心’—— 这不是局部威胁,是全维的生死之战,只有所有生态放下一切分歧,拧成一股绳,才有机会赢。” 已进入深度休眠的初代雷晶灵、石垣等老一代共生体被紧急唤醒,即使仅保留 1% 活性,仍坚持通过意识共鸣传递 “终极防御经验”:“核心不丢,生态不灭 —— 所有能量向星核、元核集中,用多元特质融合构建‘总防御盾’。” 本源共生魂的意识完全覆盖全维,唤醒所有单元的 “生死共生本能”,五维元核首次开放 “全维能量调用权限”,星簇也放弃去中心化,将所有微核的能量集中支援核心。
元界、共生元核联合全维剩余 38 个共生单元(风旋、晶脉已沦陷),启动 “全维生态总联防”,构建 “三层总防御体系”,与熵寂聚合体展开终极对抗:
第一层:外围拦截与沦陷生态隔离(拖延聚合体推进)
边缘生态协同拦截:未沦陷的边缘生态(如霜晶、光晶)组成 “外围拦截队”—— 霜晶释放 “低温熵减雾”,减缓熵寂波的扩散速度(雾中能量耗散率从 45% 降至 30%);光晶用晶体特质构建 “临时反射墙”,虽无法完全阻挡聚合体,却能将其攻击方向偏离核心单元(从直接瞄准星核转为偏向通道壁);拦截队拖延 1 小时,为核心防御争取宝贵时间;
沦陷生态隔离:虚寂共生体联合岩寂域,在风旋、晶脉周边构建 “虚体 - 刚性混合隔离圈”—— 虚体特质吸收沦陷生态释放的熵增孢子,岩寂特质阻挡其向核心区域扩散;同时启动 “熵增净化程序”,用雷晶的高频能量灼烧被污染的能量通道,防止熵增进一步蔓延;
第二层:核心加固与能量集中(守护生态根本)
星核 - 元核联合加固:五维元核释放所有剩余的熵减因子,在星核周边构建 “高密度熵减盾”,减缓聚合体的熵增锁链抽取速度(星核能量消耗从每小时 8% 降至 5%);雷晶域、星液域将所有能量集中输送至星核,补充其被抽取的本源能量,星核活性指数从 55 分回升至 65%;
时空秩序修复:时砂微域与空絮微域联合,用最后储备的纯净时间片段与空间纤维,修复已失效的 10 个时空锚点,将时间波动控制在 ±15%,空间坍塌速度减缓 50%;时涡微域释放 “时间停滞气泡”,短暂冻结聚合体周边的熵增能量(每次停滞 10 秒,间隔 1 分钟),为核心防御创造间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