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暖棚里的蔬菜越长越好,村民们也开始学着打理暖棚。李二狗每天都来暖棚给白菜浇水,他还特意从灵江里挑来温水,生怕冷水冻坏了菜根:“晚秋姑娘说,温水浇菜长得快,我得多挑些来!”陈老三则喜欢在暖棚里除草,他说:“以前冬天只能在家待着,现在有了暖棚,每天来看看菜,心里也舒坦!”
孩子们也成了暖棚的“小管家”。小柱子和小石头每天都来暖棚查看温度,他们还做了个“温度计”——用一个小陶罐,里面装上水,再放一根细木棍,木棍上刻着刻度,水结冰时刻度低,水暖和时刻度高。“陆叔叔,今天暖棚里的温度正好,菜苗长得可快了!”小柱子拿着温度计,兴奋地向陆承宇报告。
转眼到了冬天,灵江流域又开始降温,寒风呼呼地刮着,可暖棚里却温暖如春。菠菜绿油油的,能掐着吃了;白菜长得又大又嫩,抱在怀里沉甸甸的;萝卜从土里拔出来,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村民们第一次在冬天吃到新鲜蔬菜,都笑得合不拢嘴。张奶奶拿着刚掐的菠菜,激动地说:“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冬天吃菠菜!这暖棚真是个好东西!”
暖棚里的蔬菜不仅够村民们自己吃,还有剩余。林晚秋看着账本上“暖棚蔬菜剩余两百斤”的记录,跟陆承宇商量:“咱们把剩余的蔬菜拿到集市上卖,肯定能受欢迎。冬天的新鲜蔬菜少见,说不定还能卖个好价钱。”
陆承宇同意了。第二天,村民们把暖棚里的蔬菜摆在集市上,绿油油的菠菜、嫩生生的白菜一摆出来,就吸引了不少客人。府城来的食客看到新鲜蔬菜,赶紧买了好几斤:“冬天能吃到这么新鲜的菜,真是难得!以后我每个集市都来买!”江南盐商来拉货时,也买了些蔬菜带回去:“江南冬天也缺新鲜菜,我带回去给家人尝尝,说不定以后还能帮你们把蔬菜卖到江南去!”
暖棚的名声渐渐传开了,周边州县的村民都来灵江流域学习建暖棚的法子。陆承宇和林晚秋毫不藏私,把建暖棚的步骤、打理蔬菜的技巧都教给他们。邻村的村长学会后,回去建了三个暖棚,种上了蔬菜,还特意来感谢陆承宇:“陆当家,真是谢谢你了!有了暖棚,咱们冬天再也不用愁没新鲜菜吃了!”
随着暖棚越建越多,陆承宇又琢磨着给暖棚“升级”。他发现油纸虽然能透光挡风,但用久了容易破,就找来府城的商人,买了些更结实的“玻璃”——虽然玻璃贵些,但透光更好,也更耐用。他还在暖棚里装了“通风扇”,用竹子做扇叶,用绳子拉动,不用开门就能通风,更方便了。
林晚秋则在暖棚里种起了“反季节水果”。她从府城买来草莓苗,种在暖棚里的木架上,草莓苗在暖棚里长得很快,没过多久就开花结果了。鲜红的草莓挂在藤蔓上,看着就诱人。村民们第一次吃到冬天种的草莓,都赞不绝口:“这草莓真甜!没想到暖棚里还能种水果!”
小柱子和小石头最喜欢去暖棚里摘草莓,他们小心翼翼地把草莓摘下来,装在小竹篮里,送给村里的老人。“张奶奶,这是暖棚里种的草莓,您尝尝!”小柱子把草莓递给张奶奶,张奶奶尝了一口,笑着说:“真甜!你们真是好孩子!”
这天晚上,村民们在暖棚里举办了一场“丰收宴”。暖棚里的火炉烧得旺旺的,大家围坐在桌子旁,桌上摆着暖棚里种的菠菜、白菜、萝卜,还有鲜红的草莓。陆承宇举起酒杯,对大家说:“咱们能在冬天吃到新鲜蔬菜、水果,都是靠大家的努力!以后咱们还要建更多、更好的暖棚,让灵江流域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家纷纷举起酒杯,碰杯的声音在暖棚里回荡。林晚秋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又看了看账本上“暖棚蔬菜月销五百斤,草莓月销两百斤”的记录,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这暖棚不仅种出了新鲜的蔬菜水果,更种出了村民们对好日子的希望。
月光透过暖棚的玻璃,洒在绿油油的蔬菜上,也洒在村民们幸福的笑脸上。大家都知道,有了这些暖棚,不管冬天多冷,不管遇到多大的寒潮,灵江流域的日子都会像暖棚里的蔬菜一样,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暖棚里的蔬菜、水果收获了一茬又一茬,村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陈老三用卖蔬菜的钱,给家里盖了间新瓦房;李二狗买了头新耕牛,准备春耕时好好种地;林晚秋则用卖草莓的钱,给学堂买了些新书本,让孩子们能读更多的书。
陆承宇站在暖棚边,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心里很是感慨。他想起林晚秋当初画的暖棚草图,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暖棚就从一个变成了十几个,从种蔬菜变成了种水果,还让周边州县的村民都受益。“晚秋,”陆承宇看向身边的林晚秋,“你当初的想法,真是帮了大家大忙了!”
林晚秋笑着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咱们肯琢磨、肯动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以后咱们还要继续改进暖棚,种更多的东西,让灵江流域的日子越来越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