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晚上,雪下得特别大,刮起了狂风,有个暖棚的芦苇帘被风吹破了,棚里温度眼看就要降下来。负责这组暖棚的村民们,顶着风雪跑过去,有的用绳子加固芦苇帘,有的赶紧往火炉里添柴,还有的用塑料布把破洞补上。忙活了一晚上,总算保住了暖棚里的菜。第二天一早,大家看着完好无损的暖棚,虽然冻得脸通红,却都笑了。“要是以前,这么大的风雪,暖棚肯定塌了。”李二狗说,“现在人多,再大的事都能扛过去。”
雪停后,陆承宇带着村民们去扫雪,还特意把通往周边村子的路也扫干净了。“路通了,大家互相走动也方便,有什么事能及时帮忙。”他说。扫完雪,村民们还在路边堆了几个雪人,孩子们围着雪人又唱又跳,暖房里的老人看着窗外的热闹,也跟着笑了起来。
腊月里,年味越来越浓。陆承宇提议办一场“抱团年宴”,把灵江流域和周边村子的村民都请来,在集市的暖棚里一起吃年夜饭。大家都很赞成,各家都拿出自己的拿手菜——李二狗家做了红薯酒,陈老三家炖了腊肉,林晚秋家蒸了馒头,周边村子的村民也带来了自家腌的咸菜、晒的干货。暖棚里摆了几十张桌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酒、吃着菜,聊着冬天的趣事,热闹得像一家人。
周先生还在年宴上教大家写春联,孩子们拿着红纸,跟着周先生一笔一划地写,写完就贴在暖棚门口、仓库门上,红彤彤的春联映着白雪,格外喜庆。小柱子写了一副“抱团越冬暖,齐心日子红”的春联,贴在暖棚最显眼的地方,陆承宇看着,笑着说:“写得好!这就是咱们今年冬天最好的写照!”
年宴快结束时,江南盐商突然来了,还带来了几车江南的特产——丝绸、茶叶、糖果。“我听说你们搞抱团越冬,特意来看看。”盐商笑着说,“没想到这么热闹,我也来凑个热闹,给大家拜个早年!”他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明年春天,我想把你们暖棚里的蔬菜运到江南去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到时候赚的钱咱们平分!”
村民们一听,都高兴得欢呼起来。陆承宇握着盐商的手说:“太谢谢你了!这都是大家抱团的功劳,明年咱们肯定能卖更多蔬菜,日子也能更红火!”
年夜饭后,大家一起在暖棚外放鞭炮,鞭炮声在雪夜里格外响亮,传得很远很远。看着漫天的烟花和身边欢声笑语的村民们,陆承宇心里满是感慨——从去年的慌慌张张,到今年的稳稳当当,不是因为冬天不冷了,而是因为大家抱在了一起。他知道,只要大家一直这样抱团下去,不管遇到多大的风雪,灵江流域的日子,都会像暖棚里的蔬菜一样,永远生机勃勃,永远充满希望。
开春后,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灵江流域和周边村子的村民们,一起忙着春耕、打理暖棚,之前借了粮食的人家,也都主动把粮食还了回来,有的还多还了一些。林晚秋看着账本上满满的记录,笑着对陆承宇说:“你看,抱团不仅能越冬,还能让大家更齐心。以后咱们每年都搞抱团,肯定能把日子越过越好!”
陆承宇点点头,看着远处绿油油的麦田和暖棚里忙碌的村民们,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灵江流域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灵江流域,冰雪消融的痕迹还未完全褪去,抱团的暖意却已延伸到了春耕的田间地头。之前加入抱团越冬的周边村子,看着灵江流域的麦田绿油油、暖棚蔬菜长势旺,纷纷提议把“抱团”从越冬延续到全年,一起搞春耕、种庄稼、拓销路,陆承宇和村民们一拍即合,还特意给这个大团体起了个名字——“灵江互助社”。
互助社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统筹春耕。周边村子大多缺耕牛,灵江流域有六头耕牛,陆承宇便把耕牛按村子人口和耕地面积分配,每天由专人牵着耕牛轮流去各村犁地,还让有经验的村民跟着一起去,教大家怎么深耕、怎么保墒。李二狗牵着自家的耕牛去邻村时,发现邻村的土地板结得厉害,犁头都很难扎进去。他赶紧喊来灵江流域的村民,一起教邻村人用锄头先松土,再用耕牛犁地,还把灵江流域的“起垄保水”法子也教给了他们。“春耕要是糊弄,秋天就没收成!”李二狗一边扶着犁,一边说,“咱们既然是互助社,就得把好法子都分享出来。”
暖棚种植的技术共享也提上了日程。林晚秋整理了一本《暖棚种植手册》,上面记着不同季节种什么菜、怎么浇水控温、怎么防病虫害,还画了简单的示意图,让互助社的每个村子都领一本。她还带着灵江流域的“暖棚能手”,去周边村子帮他们建暖棚、选种子,甚至把自己培育的番茄苗、辣椒苗分给大家。邻村的王大叔看着自家刚建好的暖棚,手里捧着番茄苗,激动得说不出话:“以前只敢种庄稼,现在有了暖棚,冬天也能卖菜赚钱了,真是多亏了互助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