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既定,行动便如离弦之箭。沈清徽深知,效率的提升刻不容缓,谢长渊的订单如同悬在头顶的甘霖与鞭策,而李满仓潜在的经济打压更是无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次日,她便与周瑾二人闭门不出,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现有生产流程的“庖丁解牛”之中。
书房临时被改造成了作战指挥室。宽大的桌案上,铺开了数张大幅的宣纸,上面用炭笔画满了各种简图与符号。周瑾眉头紧锁,时而伏案疾书,时而停笔凝思,鼻尖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沈清徽则端坐一旁,目光沉静地审视着周瑾勾勒出的每一个环节,偶尔出声提点,言语精炼,却总能直指核心。
他们选择从工艺相对成熟、需求量最大的“凝玉膏”和“驱蚊香”入手。
“先从驱蚊香开始。”沈清徽指尖轻点桌面,“此物工序相对简单,便于推演。”
周瑾点头,在纸上写下“驱蚊香”三个字,然后开始回溯整个制作过程:“依目前之法,先是采集艾草、薄荷等原料,然后进行挑拣、清洗、晾晒、阴干,随后将干透的草药送至工坊,进行粉碎、过筛得到细粉,再按比例混合其他配料,加水揉合成团,压入模具成型,最后取出阴干,检验,包装。”
他一口气说完,看着纸上列出的八九个步骤,觉得已然颇为细致。
然而,沈清徽却微微摇头:“不够。这仍是粗线条的划分。譬如这‘粉碎’一步,一人负责将所有草药投入石臼,捣碎,再收集,耗时几何?若石臼只有一个,后面的人是否需等待?‘混合’一步,称量、倒入、搅拌,是否可由一人一气呵成?效率如何?”
她拿起另一张纸,边画边说道:“我们需将每个看似单一的步骤,都视为一个微小的‘作坊’,再将其内部流程拆解。譬如这‘粉碎’:可拆分为——1. 领取定量干草药;2. 投入石臼;3. 捣碎至标准细度;4. 将药粉倒入指定容器;5. 将容器移交下一环节。如此一来,每个动作都标准化,专人负责,速度岂不更快?”
周瑾恍然大悟,如同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之前思考问题,多从“物”的角度,如何提纯,如何配比,却从未如此细致地从“人”的操作流程角度去剖析!
“我明白了!”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抢过炭笔,在“驱蚊香”的流程下开始飞速拆分:
“原料预处理:1. 领料(按标准筐);2. 挑拣(分去梗、去杂两步?);3. 清洗(分初洗、精洗?);4. 晾晒(铺摊、翻动、收取);5. 阴干(入库登记)。”
“制粉环节:1. 领取阴干草药(按标准份量);2. 粉碎(专人操作石臼或研钵,设定标准时间或细度);3. 过筛(分离粗粉与细粉,粗粉返回再粉碎);4. 细粉收集装罐。”
“混合成型:1. 按配方领取各种粉料(设立标准量具);2. 倒入混合容器;3. 加水搅拌(规定搅拌次数与时间);4. 揉合;5. 填入模具压实;6. 脱模。”
“后处理:1. 阴干(指定区域,定时翻面);2. 初检(剔除变形、开裂品);3. 包装(贴标、入盒);4. 终检(随机抽查,核对数量)。”
他越写越快,笔尖几乎要在纸上摩擦出火花。原本粗略的八九个步骤,在他笔下被精细地拆解成了近二十个独立的、操作单一的小工序!
“妙!太妙了!”周瑾写完后,看着那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的工序链,忍不住击节赞叹,“如此一来,每个雇工只需反复练习其中一两个简单动作,极易熟练,速度必然暴增!且因工序隔离,除了负责最终混合的人,无人能知完整配方!”
沈清徽接过他递来的清单,仔细审阅,微微颔首:“思路正确。但需注意几个问题。其一,工序间的衔接与物料传递,必须如齿轮咬合般精准,避免等待和堆积。需设计好传递方式,譬如使用标准化的托盘、容器,划定明确的传递区域和路线。”
她指向“粉碎”与“过筛”之间:“譬如这里,粉碎完成后,药粉需立刻能送到过筛人手中,不能堆积在粉碎者处。”
“其二,质量把控点需前置且明确。”她的手指点在“初检”和“终检”上,“不仅仅是最后把关。在关键节点,如‘过筛’后,需检查细度;‘脱模’后,需检查成型是否完好。设立专职或兼职的质检岗,赋予其叫停不合格品流入下道的权力,并与其工分挂钩。”
“其三,工分需重新核定。”她目光扫过整个工序链,“需评估每个节点的劳动强度、技术含量、对品质的影响程度,设定不同的工分权重。譬如,‘粉碎’较‘包装’费力,‘混合’较‘晾晒’需更多责任心,工分自当不同。”
周瑾连连点头,拿出新的纸笔,飞快记录下沈清徽的每一条补充意见。他感觉自己仿佛在参与构建一座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大小、咬合的角度都需精心计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