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风赛纪の“达摩克利斯之剑”
谢邀。人在苏超赛场边,刚躲开一个飞来的矿泉水瓶。
中国足坛,永远不缺少新闻。尤其是在“管理”这门玄学上,总能精准地演绎什么叫“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终极悖论。
就在昨天,8月25日,中国足协再次祭出“神器”——《中国足球协会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试行)》。文件一出,瞬间在足球圈,尤其是如火如荼的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 和即将开战的川超(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 激起了千层浪。
球迷们捧着手机,看着那冗长的条文和后面附着的、似曾相识的一堆罚则,发出了灵魂拷问:
“这玩意儿…它管得到苏超/川超吗?” “管了之后,咱这业余联赛,会不会被‘管死’?” “不管?那‘假赌黑’的阴影会不会蔓延下来?”
【第一章:“办法”来袭——业余联赛的“紧箍咒”?】
这份《办法》的核心,简单说就是:以后不光中超中甲要严抓赛风赛纪,你们这些省市的、民间的、社区的、企业的业余比赛(统称社会足球),也得给我支棱起来,照规矩来!
“群众性、非职业化、政策支持” 是社会足球的美丽外衣,但现在,足协想给这件外衣里面,加上坚硬的“纪律铠甲”。
初衷绝对是好的。毕竟,谁也不想看到业余赛场变成全武行,或者被某些不良势力渗透。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那句“以高压态势整治足球乱象,坚决扞卫中国足球的尊严”言犹在耳,自上而下的压力需要传导。
但问题在于,“经”是好的,就怕“和尚”给你念歪了。
苏超和川超,作为省级顶级业余联赛,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 从性质上看: 它们由省体育局、各地市政府主办,省足协具体执行,似乎天然就在《办法》所辖的“中国足协会员单位及其注册管理单位”范畴内。“管得到!”——足协或许会如是说。
· 从现实感受看: 苏超的魅力何在?就在于它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职业与业余的壁垒,充满了草根的野性、地方特色的火爆、以及不那么“职业”却足够真实的烟火气。“这也要管?那还玩个屁!”——这是许多参赛球员和球迷的第一反应。
一场关于“管辖权”和“管理尺度”的暗战,悄然拉开序幕。
【第二章:苏超现场——“野性”与“秩序”的拉锯战】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苏超赛场。
南京 vs 徐州,焦点大战。 比赛激烈,火药味渐浓。
徐州队一次凶悍的放铲,南京队核心杨笑天应声倒地!动作很大,但似乎先碰到了球。
南京队队员不干了,围住裁判:“这都不给牌?踢人呢这是!” 徐州队队员据理力争:“先铲到球的!漂亮防守!你们是不是玩不起?”
裁判犹豫了一下,可能是想起刚学习的《办法》,最终向徐州球员出示了一张黄牌。
这一下,捅了马蜂窝。
徐州队教练(某小学体育老师兼职)冲到场边,情绪激动:“有没有搞错!这符合足球规律吗?这要是都黄牌,比赛没法踢了!” 他可能还想说“这破《办法》”,但硬生生憋了回去。
看台上,双方的球迷也开始对骂,各种带着地方特色的“文明问候语”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场边出现了几名穿着中国足协技术官员服装的人,他们面无表情,拿着小本本,不停地记录着什么。
瞬间,整个球场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球员们的动作收敛了些,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记录在案”。教练的骂声也低了八度,从“怒吼”变成了“嘟囔”。连球迷的呐喊都仿佛经过了一层过滤。
一场原本充满激情和地域对抗味道的比赛,突然变得有些…束手束脚,温吞如水。
赛后,技术官员找到了赛区组委会,递上了一份“观察建议”,提到了“教练员情绪管理”、“球迷不当用语”、“球员犯规动作尺度过大”等问题。
组委会负责人头大如斗,一边赔笑,一边心里吐槽:“这特么业余联赛,不就是图个痛快吗?真要搞得跟中超一样西装革履、一板一眼?”
“一管”,似乎真的有点“死”的迹象了。
【第三章:川超未雨绸缪——“巴蜀雄起”还能雄起吗?】
另一边,即将在9月20日开幕的川超联赛,也感受到了这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力。
川超,别称“巴蜀雄起杯”,光听名字就知道其火爆和激情程度绝不会逊于苏超。四川球迷的热情和“辣味”是全国闻名的。
组委会现在很纠结。原计划的宣传口号是:“打造最火爆、最接地气的省级业余联赛!” 现在,得在后面加个括号了吗?——(在《中国足球协会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试行)》框架内,文明、和谐、有序地进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