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枢大帝乔郓登基周岁,五域同心的认同刚在民间扎根,北境的寒风便裹挟着血腥气呼啸而至——由瀚北蛮部牵头,联合漠西、林北、冰原三大异族部落,组成“北境蛮盟”,以十万铁骑突袭天枢北境的“镇北关”,三日之内连破三座边境堡垒,兵锋直抵“燕云郡”,扬言“踏破天枢,瓜分五域”。
这是五域统一后首次面临大规模外部联军入侵,更棘手的是,这场战争恰好戳中了天枢共治体制的“制度协同瓶颈”——之前的治理危机多是内部矛盾,而战时的军事调动、后勤补给、决策效率,恰恰暴露了五域分权共治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的短板。
镇北关失守的急报送到天枢殿时,乔郓正在与五域议事院商议北境冬防粮草调配。军报上的字迹潦草带血:“蛮盟铁骑凶悍,善用弯刀与火攻,镇北关城墙被焚,守将战死,三万守军仅余八千突围,燕云郡百姓流离失所,蛮盟正劫掠粮草,准备南下!”
五域议事院瞬间陷入前所未有的激烈争执,这次的矛盾不再是内部利益或认同,而是“战与和”“集权与分权”的生死抉择:
- 主战派(以周壮、陈策等武将及中原、草原派系为核心)拍案而起:“蛮盟残暴,所过之处烧杀抢掠,若不奋起反抗,北境百姓将沦为奴隶,五域统一的成果将毁于一旦!应立刻动员五域兵力,组建北境联军,收复镇北关,将蛮盟赶回漠北!”周壮更是请缨:“臣愿率天枢卫中军出征,三日之内即可开拔!”
- 主和派(以部分西方、东方派系及旧贵族代表为核心)忧心忡忡:“五域刚经历灾劫与钱荒,国库虽有盈余,但支撑大规模战争仍显不足;且五域兵力分散,草原骑兵善野战,中原步兵善守城,西域弓弩手善远攻,协同作战需时间磨合,仓促出兵恐难取胜。不如派使者与蛮盟议和,割让北境部分草场,换取和平。”
- 中间派(以李善、耶律清等能臣为核心)则聚焦制度瓶颈:“主战需解决三大难题:一是议事院决策流程繁琐,出兵需三分之二代表同意,恐耽误战机;二是地方兵力调动需经地方议事会同意,草原骑兵若调往北境,草场无人看管,牧民生计受影响;三是后勤补给跨域调配难度大,南方粮草运往北境,需经中原、草原,协调成本高、耗时久。若不解决这些问题,即便出兵,也难有胜算。”
乔郓的系统面板弹出刺眼预警:【皇基稳固度92%,遭遇外部生死考验!核心矛盾:战时制度协同失效+战和决策两难+五域军事协同不足。若议和,将失去民心与北境屏障,皇基动摇;若硬战,制度瓶颈可能导致战败,五域分裂。需推动“战时制度革新”,在坚守共治底线的前提下,实现集权与分权的动态平衡,方能破局】。
他没有在议事院久拖不决,当即拍板:“战!北境是五域门户,割地求和只能换得暂时安宁,蛮盟得寸进尺,终将危及全域。但战不是蛮战,需先破制度瓶颈,再合五域之力,一战定北境!”
一、设立战时中枢,简化决策流程,坚守共治底线
乔郓宣布成立“北境战时中枢”,由自己亲任主帅,陈策为军师,周壮为兵马大元帅,同时明确“战时特权”与“共治制衡”:
- 战时特权:议事院授予战时中枢“紧急决策权”,出兵调动、粮草调配、战术部署可先行决策,事后三日内向议事院报备;地方兵力调动由战时中枢统一调度,但需提前与地方议事会沟通,承诺战后补偿(如草原骑兵出征期间,中枢派工匠帮牧民修缮棚圈、提供草料补贴);
- 共治制衡:战时中枢的决策需有半数以上核心成员(含五域代表各一人)同意;监察署派专员入驻战时中枢,监督粮草使用、军功评定,防止权力滥用;战后由议事院组织“战时复盘”,若战时中枢有违规决策,需追究责任。
这一决策既避免了议事院冗长的决策流程,又通过“沟通机制”“补偿承诺”“监督复盘”守住了共治底线,说服了原本犹豫的地方派系。草原首领呼兰当场表态:“草原骑兵愿出三万,只求中枢兑现承诺,保障牧民生计!”
二、五域兵种协同,打造联军利刃,扬长补短
陈策结合五域兵种特色,制定“北境联防战术”,将分散的五域兵力整合成高效的作战体系:
- 先锋军:由草原骑兵(三万)与西域弓弩手(一万)组成,草原骑兵善奔袭,负责穿插分割蛮盟阵型;西域弓弩手配备改良后的强弩(王月瑶用西域矿物粉加固弩臂,射程提升五成),负责远程压制;
- 中军:由中原步兵(四万)组成,携带改良后的守城器械(如可移动盾牌阵、投石机),负责正面防御与攻坚,收复失地后快速加固城防;
- 侧翼军:由东方水师(一万,改编为“水军陆战队”)与南方工兵(五千)组成,东方水师擅长登岸作战,负责迂回蛮盟后侧,切断粮草补给;南方工兵精通地形改造,在北境冻土上挖掘战壕、设置陷阱,延缓蛮盟铁骑冲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