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艘“收割者”小型攻击艇在柯伊伯带边缘被“净化之光”化为宇宙尘埃,当那艘遭受重创的三号母舰带着满身疮痍,狼狈地消失在奥尔特云深处的黑暗之中,持续了数日的惨烈太阳系保卫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战场逐渐归于死寂,只有漂浮的战舰残骸、尚未完全平息的规则涟漪,以及那依旧顽强闪耀着白金色光芒的防御网络,在无声地诉说着刚才那场决定文明存亡的激战。
“希望之城”指挥中心,没有预想中的震天欢呼,反而陷入了一种极致的、恍若隔世的寂静。许多人瘫坐在椅子上,怔怔地看着主屏幕上显示的、逐渐平静下来的战场星图,仿佛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直到第一声压抑的、混合着极致喜悦与后怕的啜泣响起,才如同点燃了引线,让巨大的声浪和情感洪流瞬间爆发!
人们相拥而泣,无论军衔高低,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此刻都只为同一个理由而激动——我们,活下来了!文明,守住了!
霍斩将军这位铁血老人,也忍不住红了眼眶,他摘下军帽,深深地向屏幕上那片星空,向所有奋战至死的人们,鞠了一躬。灵灵早已泪流满面,她第一时间不是庆祝,而是急切地调取莫凡的生命体征数据,直到确认那个光点虽然微弱但稳定,才终于松了口气,瘫软在控制台前。
莫凡在虚空之中静立良久,直到确认“收割者”确实已经远遁,不会再构成即时威胁,他才拖着近乎油尽灯枯的身体,缓缓飞回“希望之城”。当他穿过气闸,踏上基地甲板时,迎接他的是所有在场人员自发形成的、无声的注目礼和那饱含敬意的深深鞠躬。
他微微点头示意,没有多言,直接进入了最深层的恢复舱。这一战,他消耗太大了,灵魂和规则本源的损伤,远非简单的能量耗尽可比。
接下来的数月,太阳系进入了紧张而忙碌的战后阶段。
首先是惨痛的损失统计。人类舰队损失超过六成,无数优秀的军人长眠星空。“守护者”防御网络节点损毁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五,主要集中在最外围和承受攻击最猛烈的区域,重建工作需要耗费海量资源。而人员的伤亡,尤其是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陨落,更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损失。全球各地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纪念那些为文明存续而献出生命的英雄。
其次是对“收割者”技术的回收与研究。尽管大部分“收割者”舰船都在规则层面彻底湮灭,但依旧有少量相对完整的残骸,尤其是那些被“秩序锁链”捕获后击毁的小型单位,被小心翼翼地打捞回来。这些残骸蕴含着不同于元始文明、烬族和“播种者”的另一种规则科技树,虽然充满“归墟”的毁灭特性,但其对规则的极端运用方式,对于人类理解宇宙的黑暗面,提升自身技术,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一个全新的、保密等级最高的“归墟科技研究所”在严格管控下成立。
与此同时,对“播种者”遗产的消化吸收进入了快车道。有了实战的检验和“守望者石碑”提供的完整蓝图,规则共振网络的重建与优化工作进展神速。新的、更强大的节点被制造出来,网络的覆盖范围从内太阳系开始向木星、土星轨道乃至更外围扩展,变得更加坚韧和智能。“恒星之心”共鸣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能量利用效率更高。
莫凡在恢复舱中待了整整一个月才初步稳定了伤势。出关后,他立刻投入了工作,但不再像战前那样事必躬亲,而是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对高阶权限知识的整理和传授上。他深知,一个文明的强大不能只系于一人之身。他开始在联合指挥部的支持下,系统地培养新一代的权限者,将元始文明、烬族以及“播种者”的核心知识,结合自身的理解,编纂成可供学习的体系。
地球,以及火星等殖民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战争的创伤需要抚平,但更重要的是,整个文明的科技树和社会结构,都因为这场战争和获得的新知识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太空航行、规则科技、能量应用开始深度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崭新的、迈向星海高等文明的纪元,悄然开启。
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隐忧依然存在。
那艘逃脱的三号母舰,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逃向了哪里?是否会卷土重来?它是否会引来更多的“收割者”?深空监测网络时刻保持着最高级别的警戒,向着奥尔特云之外更遥远的深空,派出了更多的探测器和前哨站。
这一日,在“希望之城”扩建后的中央议事厅,召开了战后最高级别的战略研讨会。莫凡、霍斩将军、灵灵以及各国各领域的顶尖代表齐聚一堂。
“根据对回收的‘收割者’残骸信息和其撤退轨迹的分析,”一位情报分析官汇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那艘母舰是朝着银河系中心方向逃离的。那里,很可能是‘收割者’势力的大本营,或者至少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