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声雷鸣如战鼓般擂响,将费城的天空撕开一道惨白的裂口。
紧接着,暴雨倾盆而下,仿佛要把这座钢铁城市彻底淹没。
东区,城市最老旧的角落,脆弱的电网在狂风暴雨的蹂躏下发出痛苦的呻吟,终于,一串耀眼的电火花沿着潮湿的木质墙壁蹿升,点燃了宿命的引信。
火光,起初只是一点橘色的鬼影,在几秒钟内就咆哮成一头贪婪的巨兽。
它吞噬着浸透了雨水的木板,发出噼啪作响的欢呼,浓烟混杂着水汽,形成一股令人窒息的灰色龙卷,直冲天际。
三栋紧挨着的公寓楼瞬间化为火海,凄厉的尖叫声被雨声和火声无情地压制。
消防队的汽笛声在远处时断时续,积水让街道变成了浑浊的运河,将救赎隔绝在外。
绝望的居民爬上屋顶,他们的身影在火光映照下如同地狱剪影,徒劳地向漆黑的夜空挥舞着手臂。
距离火场仅八百米的护路兵团营地,警报器发出了刺耳的短鸣。
张天佑的目光从窗外那片不祥的红光收回,他没有时间等待康罗伊司令的命令,每一秒钟的犹豫都意味着生命的流逝。
他猛地转身,声音压过了营房外的雷声:“应急组全体出动!带上云梯、液压破拆钳、所有急救包!”三十名身着深色作战服的士兵如离弦之箭般冲入雨幕。
他们没有地图,但每个人的脑中都有一幅由差分机测绘出的三维街区模型,精确到每一堵墙的材质和厚度。
队伍在齐膝深的水中飞速奔袭,张天佑通过无线电下达着简短指令,他们的目标是建筑的薄弱点,是火场中最有可能开辟的生命通道。
一块C4被精准地安放在一堵承重墙的侧面,随着一声闷响,砖石向内塌陷,黑洞洞的逃生之路豁然洞开。
艾米丽·霍普金斯的镜头早已被雨水打湿,但她毫不在意。
她本是来采访暴雨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影响,却意外撞上了这场人间炼狱。
闪光灯在雨夜中一次次亮起,定格下那些令人心颤的瞬间。
她拍到士兵们用自己的肩膀和后背搭起一座晃动的人梯,将吓坏的老人一个接一个地从二楼窗口传递下来;她录下了第一个伤员被抬出时,周围自发赶来的邻里居民脱下帽子,在雨中肃立的无声致敬。
第二天,《费城问询报》的头版被一张巨幅照片占据。
照片的背景是倾斜的雨丝和模糊的火光,前景中,一名年轻的华人士兵单膝跪地,正将自己的军毯裹在一个瑟瑟发抖的小女孩身上。
他满脸烟灰,眉宇间写满了疲惫,但那双眼睛,在混乱与毁灭的映衬下,却清明得像初升的星辰。
照片的标题只有六个字:“他们也是血肉。”
玛莎·贝克特的手指在报纸的标题上轻轻划过,昨夜的一幕仍在她脑海中回放。
她亲眼看到,在浓烟和烈焰的边缘,一名士兵将自己胸前唯一的急救包塞给一个腿部被压伤的平民,甚至来不及解释用法,就转身再次冲进了那座即将坍塌的建筑。
那个背影,决绝而沉默,像一柄烧红的烙铁,烫在了她的心上。
她立刻拿起电话,联络了她所在的教会,一场名为“慰劳英雄”的募捐运动在几个小时内就席卷了整个社区,成箱的药品和崭新的毛毯被送往护路兵团的营地。
但这还不够。
在第二天的市政听证会上,这位曾经最激烈反对兵团营地选址的保守派女士站了起来,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议员先生们,我们总在谈论基督之爱,谈论何为无私的奉献。如果说昨夜有谁真正践行了这份爱,不是坐在教堂里的我们,而是那些沉默地冲进火场的年轻人。”全场哗然。
她的倒戈,像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带动了另外三位保守派议员的立场松动。
市议会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紧急通过了一项专项拨款,用于改善营地的医疗与后勤设施。
马丁·凯利将那份《问询报》揉成一团,狠狠地砸在地上。
他感觉自己精心构建的舆论高墙正在一寸寸崩塌。
他必须反击。
他亲自撰写社论,刊登在自己控制的《纪事报》上,标题耸人听闻——《英雄面具下的隐患》。
文章暗示,这场火灾的时机太过巧合,很可能是康罗伊为了扭转舆论而自导自演的一出苦肉计,并严厉质问护路兵团“未经许可擅自执法”的行为,是否是对费城现有秩序的公然挑衅。
在暗处,他用一笔现金收买了一名在火灾中受了轻伤的消防员,炮制了一份“华兵为抢功而推搡消防同僚”的虚假证词。
他自以为天衣无缝,却不知道,詹尼的团队早已在全市的电报节点布下了无形的网络。
他与线人之间的每一封加密电报,都被悄无声息地截获、破译,然后静静地躺在詹尼的桌面上。
她在等待,等待一个让凯利永无翻身之地的最佳时机。
风暴的中心,是州安全委员会召开的紧急听证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