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的念头一旦生根,便如同汲取了养分的藤蔓,在他们心中迅速滋长、蔓延。那晚交谈之后,赵志强和陈美玲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明确的方向感。这不仅仅是事业上的又一个目标,更是他们作为社会一份子,想要承担起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将想法付诸实践,成了他们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自然是他们的好友,律师孙佳明。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他们将孙佳明约到了家里。小宇辰在婴儿房里安睡,客厅里飘着淡淡的茶香。阳光透过纱帘,在地板上投下柔和的光斑。
“成立公益基金会?”孙佳明听完赵志强和陈美玲的大致想法,眼睛一亮,立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支持,“这是大好事啊!强子,美玲姐,你们这境界可以!”他放下茶杯,神情变得专业起来,“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主要得合规。国内基金会主要分公募和非公募两种。公募面向公众募捐,门槛高,监管严。以你们目前的情况和初衷,我建议先成立一个非公募基金会,资金来源主要是你们自有资金和公司的定向捐赠,运作起来相对灵活,也更符合你们‘力所能及、精准帮助’的设想。”
他详细地介绍了成立非公募基金会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比如原始基金数额的最低要求(通常需要达到一定的门槛,比如两百万),需要有规范的名称、章程、组织机构以及与其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还有固定的住所等等。
“程序上,需要先向民政部门提交一大堆申请材料,包括申请书、章程草案、验资证明、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等等。审批需要时间,而且对基金会的运作、财务管理、年度报告都有严格的要求,每年都需要接受审计和监督。”孙佳明掰着手指头一条条说着,“不过你们放心,这些具体的条文、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我来帮你们整理,确保合法合规。”
听着孙佳明条分缕析的介绍,赵志强和陈美玲心里渐渐有了底。他们不怕程序繁琐,只怕好心办坏事,或者无法真正帮到需要的人。有了孙佳明这个专业人士的指引,他们感觉前路清晰了很多。
送走孙佳明后,两人便正式开始了基金的规划工作。夜晚的书房,灯光常常亮到很晚。他们并排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和电脑,像当年一起策划公司发展方案一样,认真地讨论着基金的每一个细节。
资助方向是首先需要明确的。赵志强的初衷非常清晰,就是帮助贫困学生。但他们需要更具体。“我们是只帮助高中生,还是从初中生开始?大学生是否纳入范围?”陈美玲提出疑问。
赵志强思考片刻,说道:“高中和大学是关键阶段,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最大,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通过教育彻底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我建议,我们的资助重点放在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高中生和大学生身上。可以设立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那资助标准呢?如何确保公平,真正帮到最需要的人?”陈美玲继续深入。
“我们可以设定明确的申请条件,比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或者有民政部门出具的低保证明。然后需要学生提供成绩单、老师的推荐信,甚至可以考虑安排简单的家访或者电话访谈,综合评定。”赵志强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调研,提出了初步设想,“资助金额可以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地区的实际花费来设定,要能覆盖基本的学习和生活开支,真正解决问题。”
资金来源是他们讨论的另一个核心。他们不希望这只是昙花一现的冲动行为,而是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的事业。
“我考虑,”赵志强看着陈美玲,语气郑重,“每年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划拨一个固定的比例,比如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注入基金。这应该成为基金最稳定的来源。另外,我们个人每年也拿出一部分收入,作为补充捐赠。你觉得怎么样?”
陈美玲毫不犹豫地点头赞同:“这个方案很好。从公司利润中划拨,等于把我们事业的成功与社会责任绑定在一起,也让基金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我们个人的捐赠,则是我们心意的直接体现。我完全同意。”
管理模式也需要精心设计。他们不可能事必躬亲,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理事会,负责基金的决策和监督管理。我们可以邀请外公、孙佳明,或许再找一两位教育界或者公益领域的专业人士加入,确保决策的科学和透明。”陈美玲建议道。
“日常运营可以聘请一位专职的秘书或者项目经理,负责处理申请、核实信息、拨款、跟踪受助学生情况以及每年的审计报告等具体事务。”赵志强补充,“财务必须完全公开透明,每一笔钱的去向都要有据可查,这是我们信誉的基石。”
就在他们深入讨论这些具体规划的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浮现出来——这个承载着他们共同心愿的基金,该叫什么名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