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洁净的玻璃窗,洒在“志强美玲助学基金”会议室的桌面上,暖融融的。会议室不大,布置得简洁而温馨,墙上挂着的营业执照和基金会章程,在阳光下泛着庄重的光泽。赵志强、陈美玲、孙佳明,以及基金会新聘的专职工作人员小邓围坐在一起。
小邓是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姑娘,脸上还带着校园的青涩,但做事极为认真负责。她将一叠刚刚从打印机里取出来、还带着些许温热的资料,郑重地分发给在座的每一个人。
“赵总,陈总,孙律师,这是首批受助学生的最终确认名单和相关资料。”小邓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有些发颤,“按照理事会审核通过的标准,我们联合豫东地区当地教育局和学生资助中心,经过材料审核、电话访谈和部分实地抽查,最终确定了二十名品学兼优、家庭确实困难的高中生,作为我们‘志强美玲助学基金’的首批资助对象。”
赵志强接过那薄薄的几页纸,感觉分量却格外沉重。他的目光落在那些陌生的名字上,后面附着简单的家庭情况介绍和成绩证明。
“张明轩,父母务农,父亲有慢性病,家庭年收入不足万元,学习成绩年级前十……”
“李小花,母亲早逝,父亲在外打工,与年迈奶奶相依为命,成绩优异,尤其擅长物理……”
“王思远,家中兄妹三人,他是长子,为了减轻负担曾想辍学打工,被班主任劝回,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五……”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挣扎在困境中却不曾放弃希望的年轻生命,都仿佛能看到一双双渴望知识、期盼改变命运的眼睛。赵志强仿佛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在周口小镇,靠着母亲捡废品、做零工勉强维持学业,内心充满自卑与不甘的自己。他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名字,喉头有些发紧,心中百感交集。筹备过程中的所有奔波、繁琐的手续、反复的商讨,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沉甸甸的价值。
陈美玲同样仔细地看着名单,她的眼圈微微泛红。她注意到其中一个女孩的家庭情况备注里写着“父亲残疾,母亲离家出走”,这让她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早逝的父母,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共情和想要呵护的冲动。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翻涌的情绪。
孙佳明推了推眼镜,作为法律顾问,他更关注流程的合规性。“资助款项确定都已经通过基金会账户,直接划拨到学生个人的银行卡或者他们学校的账户了?确保中间环节不会出问题。”
“孙律师放心,全部按照既定流程办理了。”小邓连忙点头,“每一笔款项都有记录,我们也要求学校和学生在收到后提供简单的签收证明。后续我们还会建立定期的联习和反馈机制,跟踪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赵志强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终落在陈美玲脸上,两人相视一笑,那笑容里充满了如释重负的欣慰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而有力:“好!这意味着,我们‘志强美玲助学基金’今天,算是正式启动了!这只是第一步,希望我们这点微薄的力量,真能像外公说的那样,成为这些孩子们前行路上的一点微光。”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赵志强比平时稍晚一些回到家。客厅里,小宇辰正坐在地毯上摆弄积木,陈美玲在一旁陪着,看到他进门,抬眸递来一个温柔的笑容。
“今天怎么晚了?”陈美玲起身接过他的公文包,随口问道。
赵志强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厚厚的大信封,脸上带着一种奇异的、混合着激动与庄重的神色。
“小邓今天收到的,从豫东那边寄过来的。”他将信封递给陈美玲,声音有些低沉,“是……是那些孩子们写的信。”
陈美玲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接过信封,感觉手心都有些发烫。她拉着赵志强坐到沙发上,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是厚厚一叠信纸,纸张各异,有的像是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有的则是廉价的信签纸。
她拿起最上面一封,字迹略显稚嫩,却一笔一划写得极为认真:
“尊敬的赵叔叔、陈阿姨:你们好!我是县一中的张明轩。当我拿到助学金的时候,我妈妈哭了……她说,让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能辜负了好心人的帮助。谢谢你们!我一定会努力的,将来也要像你们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陈美玲的视线瞬间模糊了,她连忙眨了眨眼,不让泪水滴落。她将信递给赵志强,自己又拿起另一封。
这一封的字迹要娟秀一些:“陈阿姨、赵叔叔:我是李小花。这笔钱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可以买一直想买的辅导书,也不用再为下个月的生活费发愁了。请放心,我会用最好的成绩来回报你们的善良!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赵志强默默地看着手中的信,那个叫王思远的男孩在信里写道:“赵叔叔,我曾经以为我读完初中就要去打工了,是你们让我看到了继续读书的希望。我一定不会放弃的!谢谢你们给了我追逐梦想的勇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