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苏青刚把互助小组的手工材料分好,院门外就传来了李婆的声音:“苏青啊,在家没?我给你送了点刚蒸的红薯!”她迎出去,只见李婆手里拎着个布兜,里面的红薯还冒着热气,旁边跟着村里的王大娘,手里也攥着一把新鲜的菠菜。
“您俩怎么这么客气,快进屋坐。”苏青接过布兜,把两人让进屋里。李婆刚坐下,就拉着苏青的手说:“上次你帮王大爷收白菜,还帮他卖了好价钱,他天天在村里念叨你好。我这红薯是自己种的,甜得很,你给孩子们尝尝。”
王大娘也跟着说:“我这菠菜是今早刚拔的,新鲜着呢。以前我总听人说你是‘恶毒后妈’,现在才知道都是瞎传!你不仅心善,还能干,咱们村有你,真是福气。”
这话让苏青心里一暖。她想起刚带着晓阳、晓燕和晓雨回村的时候,村里人的眼神里满是怀疑和嫌弃——有人说她是为了陆家的房子才嫁过来,有人说她对三个孩子不好,还有人背后叫她“恶毒后妈”,连带着孩子们在村里都抬不起头。那时候,她走在路上,村民们都躲着她,没人愿意跟她说话,更别说像现在这样,主动送东西、拉家常了。
“以前都是误会,现在大家了解了,就好了。”苏青给两人倒了杯热茶,笑着说。
正说着,院门外又热闹起来。刘嫂推着平板车,上面放着刚做好的鞋垫,陈姐和张婶也跟在后面,手里拿着新绣的帕子和布偶。“苏青,咱们上次跟惠民百货签的订单,我把鞋垫做好了,你看看质量咋样?”刘嫂把鞋垫递过来,脸上满是期待。
苏青拿起鞋垫,仔细看了看——针脚密得能数清每一寸的线头,锁边也整齐,比之前的质量还好。“刘嫂,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肯定能通过百货店的检查!”她笑着说。
张婶也把绣帕子铺在桌上:“我新绣了几幅腊梅图,你看能不能放到下次展销会上卖?要是能卖出去,我就多绣些。”苏青看着帕子上的腊梅,花瓣层次分明,金线绣的花蕊闪着微光,连忙点头:“肯定能卖出去!这绣工,比城里工艺品店的还好。”
几人正聊着,村里的年轻媳妇小美也来了。她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苏青,我想跟你学学怎么给孩子做辅食。我家孩子总不爱吃饭,你家晓雨长得这么壮,肯定有好办法。”
苏青连忙答应,给小美讲怎么用小米、南瓜做辅食,还教她怎么把蔬菜切碎,拌在粥里,让孩子更容易消化。小美听得认真,还拿出纸笔记下来,嘴里不停地说:“以前我总听人说你对孩子不好,现在才知道都是假的。你看你把晓雨带得多好,还愿意教我,真是谢谢你。”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苏青家每天都能见到。以前躲着她的村民,现在有事没事就来她家坐坐,有的来请教做手工的技巧,有的来交流育儿经验,还有的只是来跟她聊聊天,分享家里的趣事。村里的老人更是把她当成亲闺女——李婆经常给她送自己种的蔬菜,王大爷会把酿好的米酒给她留一壶,张奶奶则会教她做村里的传统面食。
这天中午,苏青正在院子里教姐妹们做新样式的布偶,忽然看见村口来了一辆陌生的自行车,骑车的是个中年妇女,手里还拎着个布包。她停在苏青家院门口,有些犹豫地问:“请问,这里是陆家吗?我找苏青。”
“我就是苏青,您找我有事吗?”苏青停下手里的活,走了过去。
中年妇女眼睛一亮,连忙说:“我是邻村的,叫赵秀莲。听说你是个能人,不仅会做手工,还会带孩子,特意来向你请教。我家孩子总爱哭闹,我也不知道咋回事,还有我做的布鞋总没人买,想跟你学学手艺。”
苏青连忙把她让进院子,给她倒了杯热水。赵秀莲喝了口水,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的人都在说,陆家媳妇是个能人——不仅把三个孩子带得好好的,还成立了互助小组,带着村里的妇女一起做手工赚钱,连宅基地矛盾都能化解。我听了特别羡慕,就想着来跟你学学,要是能学会,我也能带着我们村的妇女一起赚钱。”
苏青笑着给她讲怎么根据孩子的哭声判断需求——饿了会小幅度扭动,困了会揉眼睛,不舒服了会大声哭闹;又教她做布鞋的技巧,怎么选布料、怎么纳鞋底,才能让布鞋既舒服又耐穿。赵秀莲听得认真,还拿出布包里的布鞋,让苏青帮她指点。
“原来我纳鞋底的时候,针脚太松了,所以不耐穿。”赵秀莲看着自己的布鞋,恍然大悟,“苏青,真是太谢谢你了!你不仅人好,还这么有耐心,难怪你们村的人都夸你。”
送走赵秀莲后,刘嫂笑着说:“苏青,你现在可是‘名人’了,连外村的人都来向你请教。以前那些说你坏话的人,现在都不敢吭声了,都在背后夸你能干、热心。”
陈姐也跟着说:“是啊,上次我去镇上买布料,老板还问我是不是你们村的。我说我是,他就说‘你们村的苏青真是个能人,做的手工品质量好,还带着大家一起赚钱’。我听了特别骄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