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廿五的镇集,褪去了春节的喧嚣,人流渐渐恢复了平日的稀疏。苏青的“苏记服装”摊位前,只有零星几位顾客在挑选衣服,刘嫂坐在小凳子上整理库存,陈小花则在一旁练习叠衣服,动作比之前熟练了不少。苏青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有了一个计划——春节后是生意淡季,正好利用这段时间集中培训刘嫂和陈小花,提升她们的技能,让她们能独立处理简单订单,这样等到旺季来临时,自己也能更轻松,还能为日后拓展县城市场储备人手。
当天收摊后,苏青把刘嫂和陈小花留了下来,在东屋里摆上了几张桌子,上面放着布料、剪刀、软尺、纸笔,还有她提前画好的衣服图纸。“刘嫂、小花,这段时间生意不忙,我想教你们一些新技能,比如看图纸、算用料,还有辨别布料好坏。”苏青开门见山,“学会这些,以后简单的订单你们就能独立处理,咱们团队的效率也能提高不少。”
刘嫂有些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苏青,我年纪大了,怕学不会这些复杂的东西。”陈小花却眼睛一亮:“苏姐,我想学!之前看你看图纸、算用料,觉得特别厉害,就是不好意思问你。”苏青笑着拍了拍刘嫂的手:“刘嫂,你别担心,我会从最简单的教起,你做衣服这么多年,有基础,肯定一学就会。”
培训从“看图纸”开始。苏青拿出一张简单的衬衫图纸,上面标注了领口、袖口、衣长、肩宽等尺寸。“你们看,这张图纸上的虚线代表裁剪线,实线代表缝合线,每个部位都有对应的尺寸,比如衣长65厘米,肩宽40厘米。”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图纸上的标注,“咱们做衣服前,要先看懂图纸上的尺寸,再根据顾客的尺码调整,这样做出来的衣服才合身。”
为了让她们更容易理解,苏青还拿出一块布料,按照图纸上的尺寸,用粉笔画出裁剪线,然后剪下来:“你们看,这就是按照图纸裁剪出来的衬衫前片,只要跟着图纸上的尺寸来,就不会出错。”刘嫂和陈小花凑上前仔细看,时不时提出疑问,苏青都一一耐心解答。
接下来是“算用料”。苏青拿出一卷厚的确良布,对她们说:“咱们做一件M码的衬衫,需要多少布料呢?首先要算衣服各个部位的面积,再加上裁剪时的损耗。”她一边说,一边在纸上计算:“衬衫前片65×45厘米,后片65×48厘米,两个袖子60×25厘米,再加上领口、袖口的布料,总共需要约1.2米布,加上10厘米的损耗,实际需要1.3米布。”
为了让她们熟练掌握,苏青还让她们自己动手计算——给她们一张连衣裙图纸,让她们根据尺寸算出需要多少布料。陈小花学得很快,没多久就算出了结果,还准确地加上了损耗;刘嫂虽然慢了点,但在苏青的指导下,也顺利完成了计算。“太好了,你们都学会了!”苏青欣慰地说,“以后咱们进布料,就能根据订单数量准确计算用量,避免浪费。”
最后是“辨别布料好坏”。苏青拿出两块的确良布,一块是她平时用的一等品,另一块是之前从批发市场看到的劣质布。“你们先摸一摸,感受一下两者的区别。”苏青说。刘嫂和陈小花伸手摸了摸,异口同声地说:“左边这块更软,右边这块有点粗糙。”
“没错,”苏青点点头,“一等品的确良布手感柔软、光滑,密度高,对着光看不会透光;而劣质布手感粗糙,密度低,容易透光,穿几次就会起球、变形。”她又拿出两块灯芯绒布,教她们看绒毛的密度:“好的灯芯绒布,绒毛浓密、整齐,不容易掉毛;劣质的灯芯绒布,绒毛稀疏、杂乱,一摸就掉毛。”
为了让她们更直观地感受,苏青还把两块的确良布都剪了一小块,用开水泡了十分钟。“你们看,一等品布泡过之后,颜色没有变化,也没有缩水;劣质布不仅褪了色,还缩了不少。”刘嫂和陈小花看着两块泡过的布,恍然大悟:“原来辨别布料还有这么多门道,以后进货就不会被骗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苏青每天都会抽出两个小时,给刘嫂和陈小花培训。从看图纸、算用料、辨别布料,到简单的裁剪、缝制技巧,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她们。刘嫂进步很快,不仅能看懂简单的衬衫、裤子图纸,还能准确计算用料,甚至能独立辨别布料好坏;陈小花更是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不仅学会了所有基础技能,还能尝试着画简单的图纸,裁剪小尺寸的衣服。
为了检验培训成果,苏青还特意安排了一次“实战考核”——给她们一个简单的订单:一位顾客要一件M码的浅蓝条纹衬衫。“你们俩合作,从看图纸、算用料,到裁剪、缝制,都由你们来完成,我只在旁边指导。”苏青说。
刘嫂和陈小花对视一眼,信心满满地开始了。刘嫂负责看图纸、算用料,很快就算出需要1.3米浅蓝条纹布;陈小花则负责裁剪,按照图纸上的尺寸,用粉笔画线,然后小心翼翼地剪下来;接着,两人一起缝制,刘嫂缝领口、袖口,陈小花缝衣身、袖子,配合得十分默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