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刚过,村口的红灯笼还挂在树梢上,苏青就踩着晨雪,去镇上的新华书店给晓阳带回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封面印着卡通数学家的《趣味数学故事》。彼时晓阳正趴在桌前做奥数题,看到妈妈手里的书,立刻放下铅笔凑过来,指尖轻轻摸着封面上的数字图案,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光。
“妈妈,这书里真的有数学故事吗?”晓阳仰头问,声音里满是期待。苏青笑着把书递给他,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当然有,里面有怎么用数学算鸡兔同笼,还有怎么用数学帮商店算账,你不是总说数学在生活里用不上吗?看完这本书就知道,数学藏在咱们身边的每一件事里。”
那天下午,晓阳几乎没离开过书桌,连晚饭都是苏青端到他手边。他一会儿为故事里“阿凡提用数学识破骗局”的情节拍手,一会儿又拿着算盘跟着书里的步骤演算“粮食分配问题”,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立刻跑到苏青身边,举着书问:“妈妈,为什么这里要用除法呀?要是用乘法行不行?”苏青从不直接给答案,而是拿过晓阳的草稿本,画个简单的示意图:“你看,把10斤粮食平均分给5户人家,每户能分多少,是不是要把10分成5份?除法就是用来分东西的呀。”
这样的互动成了接下来几天的日常。晓阳把《趣味数学故事》翻得封皮都微微发卷,书里的空白处写满了他的演算过程,有的地方还画着小笑脸——那是他解开难题后留下的标记。有天早上,苏青正在服装摊整理布料,晓阳突然跑过来,手里攥着书和算盘:“妈妈,我能用书里的‘利润计算法’帮你算摊位的收入!”
苏青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把账本递给她。晓阳搬来小马扎坐在摊位后,先把账本上“布料成本”“线团费用”“纽扣支出”一笔笔列在草稿纸上,又把每天卖出衣服的收入加起来,小眉头皱着,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过了约莫半小时,他举着草稿纸抬头:“妈妈,这个月你卖了12件棉袄,每件成本15元,卖30元,光棉袄就赚了180元!还有8条棉裤,赚了80元,总共赚了260元,对不对?”
苏青拿过草稿纸一看,上面的数字算得整整齐齐,连“线团用了5元”这样的小支出都没漏掉,心里又惊又暖。她想起上个月自己算利润时,还因为漏记了纽扣的费用算错了数,没想到晓阳居然能记得这么细。“算得真对,”苏青摸了摸他的头,“不过妈妈还有个问题,要是有顾客讲价,把棉袄的价格降到28元,每件能赚多少?”晓阳立刻拿起算盘,手指飞快拨动:“成本15元,卖28元,每件赚13元,12件就是156元!”
看着晓阳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苏青又有了新想法——带他去镇上的银行看看,让他知道数学在实际工作中怎么用。周末早上,苏青关了服装摊,牵着晓阳的手往镇上走。银行的玻璃门擦得透亮,里面的柜台前站着几位村民,工作人员正拿着算盘和账本,一边询问一边记录。晓阳趴在玻璃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柜台里的人拨算盘,连手指的动作都悄悄模仿。
“咱们进去看看吧。”苏青推开玻璃门,带着晓阳走到旁边的等候区。正好遇到村里的李爷爷来存卖粮食的钱,工作人员接过李爷爷递来的钱,先数了一遍,然后拿出账本,在上面写下“存款金额:865元”,又用算盘算了算利息:“大爷,您存一年定期,年利率是3.2%,一年后能拿到27.68元利息,连本带利共892.68元。”
晓阳凑在旁边听得认真,等李爷爷办完手续,他拉着李爷爷的衣角小声问:“爷爷,865元存一年怎么能算出27.68元利息呀?”李爷爷笑着指了指柜台里的工作人员:“这得问人家小姑娘,她算得可比我清楚。”工作人员听到了,笑着拿出一张便签纸,写下“利息=本金×年利率”的公式,又把865×3.2%的演算过程写下来:“你看,865乘以0.032,先算800×0.032=25.6,再算65×0.032=2.08,加起来就是27.68元。”
晓阳拿着便签纸,蹲在银行的角落,用手指在地上反复演算,直到把公式记牢。离开银行时,他拉着苏青的手说:“妈妈,原来银行算账也是用数学,以后我要学更多数学,帮你算利润,还能帮爷爷算利息!”苏青笑着点头,心里悄悄计划着,下次要带晓阳去镇上的供销社,看看售货员怎么用数学算货款。
从那以后,晓阳的“数学实践”越来越多。苏青去布料批发市场进货时,会让晓阳帮忙算“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价”;村里的王奶奶想给远方的孙子寄钱,不知道邮费多少,晓阳就拿着邮局的“邮费表”,根据钱的金额算出邮费;甚至晓雨在幼儿园分糖果,晓阳都会帮她算“怎么分才能让每个小朋友拿到一样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