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漫过院角的梧桐叶,在东屋的窗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苏青刚把蒸好的玉米摆在桌上,就听见里屋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晓燕背着书包从房间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本摊开的《城南旧事》,书页间夹着几片晒干的槐树叶书签;晓阳揉着眼睛跟在后面,怀里抱着他的数学笔记本,封面上用彩笔写着“数学之星”四个大字;晓雨最后跑出来,小手里攥着昨晚刚画好的画,上面歪歪扭扭画着一家五口,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圆圆的笑脸。
“妈妈,今天早饭吃玉米呀?”晓雨扑到苏青身边,仰着小脸问。苏青笑着把剥好的玉米递到她手里,指尖触到孩子温热的小手,心里涌起一阵熟悉的暖意。她想起第一次见到这三个孩子时的场景:晓燕躲在门框后,眼神里满是戒备;晓阳攥着拳头,像只随时准备战斗的小刺猬;晓雨则躲在哥哥姐姐身后,连头都不敢抬。那时她怎么也想不到,几年后的今天,这三个孩子会毫无保留地喊她“妈妈”,会把心里的小秘密都告诉她,会把她当成最亲近的人。
“妈妈,我昨天读《城南旧事》,里面的小英子跟我好像,她也喜欢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晓燕咬了一口玉米,轻声说,“我还把书里最喜欢的句子抄在了笔记本上,等会儿上学路上读给你听。”苏青点点头,看着晓燕认真的样子,想起她第一次尝试写短篇小说时的忐忑——那时晓燕总怕自己写得不好,每次写完都要躲在房间里反复修改,直到苏青说“写得很真实,妈妈都被故事感动了”,她才敢把稿子拿出来。现在的晓燕,不仅能自信地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还能独立完成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说,甚至在县级写作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妈妈,我昨天算了一下,这个月家里的开支比上个月少了20元,是不是因为咱们买蔬菜时跟菜市场的阿姨讲价了?”晓阳放下玉米,拿出他的数学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家庭开支的明细。苏青笑着说:“是啊,咱们晓阳真是个会过日子的小管家。对了,下周妈妈要去批发市场进货,你要不要一起去,帮妈妈算一算进货成本?”晓阳立刻眼睛一亮:“好啊好啊!我还可以帮你算一下每件衣服的利润,这样你就能知道哪种衣服卖得最划算!”看着晓阳兴奋的样子,苏青想起他以前连乘法口诀都背不熟,每次做数学题都要皱着眉头;而现在的晓阳,不仅数学成绩稳居全班第一,还能把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甚至能帮她管理服装摊的账目。
“妈妈,你看我画的画!”晓雨把手里的画递到苏青眼前,小脸上满是期待,“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哥哥,这是姐姐,还有我!我们一家人在公园里放风筝,天上还有小鸟!”苏青接过画,仔细看着上面的每一个细节——爸爸的手里拿着风筝线,妈妈的怀里抱着晓雨,哥哥姐姐站在旁边笑着,天上的小鸟画得像小圆圈,却充满了童真。她想起晓雨刚来时,连话都不敢多说一句,每次看到陌生人都会躲起来;而现在的晓雨,不仅能大方地分享自己的画作,还能主动帮邻居李婆扫地、倒垃圾,在幼儿园里被评为“文明小标兵”。
吃完早饭,苏青送三个孩子上学。晓燕走在最左边,牵着苏青的手,小声跟她分享昨晚写的短文;晓阳走在中间,手里拿着数学笔记本,时不时跟姐姐讨论一道数学题;晓雨走在最右边,被哥哥姐姐护在中间,嘴里哼着幼儿园学的儿歌。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把四个身影拉得长长的,像一幅温暖的画。
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晓燕忽然停下脚步,转身抱住苏青:“妈妈,中午记得早点吃饭,别太累了。”晓阳也跟着说:“妈妈,下午收摊时要是下雨,记得等我来帮你搬东西。”晓雨则在苏青脸上亲了一口,小声说:“妈妈,我下午要给你带幼儿园发的小饼干,可好吃了!”苏青抱着三个孩子,感受着他们小小的身体传来的温度,眼眶忍不住微微发热——这些孩子,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对她充满戒备的陌生人,而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她愿意用一切去守护的宝贝。
下午收摊时,果然下起了小雨。苏青正准备冒雨搬东西,就看见三个孩子撑着伞跑了过来——晓燕手里拿着一把大伞,晓阳手里拿着两个塑料袋,晓雨手里拿着一块干净的布。“妈妈,我们来帮你!”晓阳接过苏青手里的布料,小心翼翼地放进塑料袋里,生怕被雨淋湿;晓燕撑开伞,把苏青和晓雨都护在伞下;晓雨则用布擦去苏青脸上的雨水,小声说:“妈妈,你别淋到雨,会感冒的。”
回家的路上,晓燕撑着伞,晓阳提着东西,晓雨牵着苏青的手,四个身影在雨中慢慢走着。苏青看着身边的孩子们,想起陆庭州常说的话:“咱们家这三个孩子,虽然跟你没有血缘关系,却比亲生孩子还亲。”是啊,血缘或许能决定亲情的起点,却不能定义亲情的深度。这几年,她看着孩子们从胆怯到自信,从陌生到依赖;孩子们也看着她从忙碌到从容,从疲惫到温暖。他们一起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起分享了成长的喜怒哀乐,早已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