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洒在村庄的土路上,把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和嬉戏的孩子都镀上了一层暖金色。苏青踩着晨光,手里拿着几张写好的招募启事,身后跟着蹦蹦跳跳的晓燕,挨家挨户地在村里的公告栏、大树干和碾米房的墙上张贴。红纸黑字的启事格外醒目,刚贴好就吸引了不少路过的村民驻足围观。
“苏青家这是要招人啊?服装定制缝纫工,按件计酬呢!”
“熟练工每件3元?这工钱可不低啊,比在县城做工还划算!”
“新手还包教包会?我这针线活还行,能不能去试试?”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眼神里满是好奇和心动。苏青站在一旁,笑着解答大家的疑问:“乡亲们,我这定制生意越做越好,订单太多忙不过来,想招些手巧的妇女来帮忙。熟练工做一件衣服给3元,新手没关系,我包教包会,学会了照样按件算钱,多劳多得,不耽误大家照顾家里老人孩子。”
“真能包教包会?我以前就给孩子做过几件小衣服,算不算有基础?”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媳妇挤上前问道,她叫林秀,结婚后就一直在家带孩子,早就想找点活干补贴家用。
“当然算!”苏青笑着说,“只要你愿意学,有耐心,我保证把你教会。你平时给孩子做衣服,说明有基础,学起来肯定快。”
另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也凑过来:“苏青啊,我年轻时在公社的缝纫组干过,裁剪、缝制都还行,就是好多年没做了,算不算熟练工?”
“算啊,张大娘!”苏青连忙说,“您有经验,上手肯定快,只要手艺没丢,就能按熟练工算,每件3元。您要是愿意来,我特别欢迎!”
张大娘笑着点点头:“那我报名!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能挣钱还能跟大家一起干活,多好啊!”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村里快速传开。村里的闲散妇女们听说苏青招人,还包教包会、按件计酬,都动了心。有的是年轻媳妇,想趁着孩子上学或睡觉的间隙挣点零花钱;有的是中年妇女,家里负担重,想多一份收入;还有的是有缝纫基础的老人,闲不住想发挥余热。
不到一上午,就有不少妇女主动来到苏青家报名。苏青把她们领到西厢房的小作坊里,让大家坐在临时搬来的长凳上,逐一登记信息。“大家别急,一个个来,把名字、年龄、有没有缝纫基础都告诉我,我记下来。”苏青拿出纸笔,耐心地登记着。
“我叫李梅,32岁,以前在县城的成衣铺做过两年,会裁剪和缝制。”
“我叫王兰,28岁,没在外面做过,但平时经常给家人做衣服,针线活还行。”
“我叫赵秀莲,45岁,年轻时学过刺绣,锁边、钉扣这些活都能干。”
“我叫陈巧,22岁,刚结婚没多久,没什么经验,但我愿意学,学得快!”
妇女们一个个报着信息,脸上满是期待。苏青一边登记,一边留意着大家的谈吐和手上的老茧——有缝纫基础的人,手指上大多会有常年握针线留下的痕迹,眼神也更专注。到中午时分,报名的妇女已经有15名,远远超出了苏青的预期。
“谢谢大家信任我,愿意来我这儿干活。”苏青看着眼前的15名妇女,笑着说,“但咱们小作坊目前容纳不了这么多人,而且定制衣服对手艺要求高,我得先看看大家的基础,筛选出几位基础好、肯吃苦的,先进行培训。没被选中的乡亲们也别着急,以后生意扩大了,我还会招人,到时候一定优先考虑大家。”
妇女们纷纷表示理解:“苏青,你放心选,我们都听你的。”“只要能学到手艺,能挣钱,我们愿意等。”
接下来就是筛选环节。苏青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布料、针线和剪刀,让大家现场做一个简单的小口袋,考验大家的裁剪、缝制和锁边技能。“大家不用紧张,就按平时做衣服的样子来,尽量做得工整一点就行。”苏青鼓励道。
妇女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熟练地拿起剪刀裁剪布料,动作麻利;有的则稍微有些生疏,但也有条不紊地操作着;还有的没什么基础,拿着剪刀半天不敢下手。苏青在一旁来回走动,仔细观察着每个人的操作:李梅裁剪精准,针脚细密均匀,显然是有多年经验的熟练工;王兰虽然没在外面做过,但做活仔细,针脚整齐,看得出来平时经常做针线活;赵秀莲擅长锁边,锁出来的边平整流畅,没有线头;陈巧虽然没经验,但学习能力强,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模仿,做得有模有样。
经过一个下午的筛选,苏青最终选出了8名基础较好的妇女,她们分别是李梅、王兰、赵秀莲、陈巧、张大娘、刘春、孙娟和周敏。这8人中,有3名是有多年缝纫经验的熟练工,3名是平时经常做针线活、基础扎实的中年妇女,还有2名是年轻好学、有潜力的新手。
“恭喜大家!”苏青笑着对选中的8名妇女说,“从明天开始,我会对大家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主要教大家定制衣服的裁剪、缝制、刺绣、锁边、钉扣等技能,还有我们定制服务的流程和质量要求。培训期间,我会给大家发放基本工资,每天2元,培训结束后正式上岗,按件计酬,熟练工每件3元,新手根据手艺熟练程度,每件1.5元到2.5元不等,以后手艺提升了,还能涨工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