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沉默了。朱北的解释,试图在两种体系间搭建桥梁,但“能量”“感知”这些词汇,依然触及了他科学认知的边界。他无法证伪,但也难以立刻相信。
“那么治疗呢?”李振华换了个角度,“您所谓的‘真气’‘针灸通络’,其作用机理是什么?是刺激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还是某种我们尚未知的生物效应?”
“可能兼而有之,但更深层次,是能量的引导与调和。”朱北说道,“‘真气’可以视为一种高度有序的生命能量,通过特定方式(如针灸)输入体内,能够调节能量场的平衡,修复‘软件’层面的紊乱,从而促进‘硬件’的自愈和功能优化。”
“听起来……很像某种生物能量疗法或者心理生理学干预的加强版。”李振华试图用自己知识体系内的概念去理解,但总觉得隔了一层,“但您如何保证这种‘能量’的精准性和安全性?不同的人,不同的病情,如何控制‘剂量’和‘靶点’?”
“这依赖于施术者的‘修为’和对人体能量系统的深刻理解。”朱北指了指自己的头和心,“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感悟,难以标准化。就像顶级的外科医生,其手术的精准和艺术性,也并非完全依赖于仪器,更多是经验、手感与判断力的结合。”
李振华再次陷入思考。他承认朱北逻辑自洽,也承认现代医学并非万能,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但他骨子里的科学训练,让他对一切无法重复验证、无法数据化的东西保持警惕。
这场对话,仿佛是两条平行线上的交流,各自都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却难以真正交汇。
【李医生发动技能:科学质疑!要求提供RCT数据和分子机制!】
【朱北发动技能:体系差异解释!试图用系统论和能量观搭建桥梁!】
【双方陷入‘维度差异’僵局!谁也说服不了谁!】
【围观群众(脑补版):感觉两位大佬在跨服聊天!】
第二节:提议公开比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眼见理论探讨难以达成共识,李振华做出了和刘一手类似的决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朱先生,”李振华目光坚定,“理论之争,或许难有定论。但医学最终要看疗效。我提议,我们进行一次公开的、有限度的比试,如何?”
“哦?”朱北挑眉,“李医生想如何比试?”
“我们各自选择一位患有明确诊断、且病情相似的疑难杂症患者进行治疗。”李振华显然早有腹稿,“为了公平起见,患者由我们共同从医院的疑难病例库中筛选,确保病情真实、诊断明确。治疗过程和结果,邀请第三方医学专家团队进行全程见证和评估,并使用尽可能客观的指标,比如影像学改变、实验室数据、标准化量表评分等。”
他顿了顿,强调道:“整个过程,可以允许部分媒体(他指的是正规的医疗或科技媒体)进行客观记录,以确保透明性。朱先生,您敢接受这样的挑战吗?”
他这个提议,比刘一手的街头PK严谨了无数倍,充满了现代科研的“范儿”,试图将朱北拉入他熟悉的“主场”——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林晓雅在一旁听得直咋舌:【好家伙!直接从江湖PK升级为学术对垒了!还要第三方公证和媒体报道?这玩得也太大了吧!】
阿强则有点担心地看着朱北,怕他应付不来这种“科学范儿”的挑战。
朱北看着李振华眼中那份对科学和真相的执着,以及那份想要“验明正身”的强烈愿望,并没有感到被冒犯,反而觉得有点意思。这或许是一个向更多人展示医修之道、促进不同医学体系交流的机会?
“可以。”朱北几乎没有犹豫,点了点头,“我接受李医生的提议。不过,我也有个条件。”
“请讲。”
“评估标准,不能完全局限于现有的仪器和数据。”朱北平静地说,“患者的主观感受、生活质量的改善、长期预后的稳定性,这些同样重要。毕竟,医学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恢复健康,而不仅仅是让‘数据’变得好看。”
李振华思考片刻,点了点头:“合理。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评估,可以纳入。我们会采用国际通用的相关量表。”
“好。”朱北伸出手,“那就这么说定了。具体细节,我们再商议。”
李振华看着朱北坦然的眼神和伸出的手,稍微愣了一下,也伸出手与他握了握。他没想到朱北答应得如此干脆,心中对这个年轻人的评价,不由得调高了几分。
不管结果如何,敢于接受这种严谨的公开检验,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自信。
【李医生抛出‘科学对决’邀请函,规则严谨,自带公证团!】
【朱北爽快接招,并成功为‘主观感受’争取到话语权!】
【一场传统(医修)与现代医学的公开对决即将上演!】
【吃瓜群众(扩大版):已经开始期待了!这比看医学纪录片刺激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