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曙光据点进入了紧锣密鼓的技术消化与实践阶段。林风的策略很明确:既要展现价值,握住与“铁砧”博弈的筹码,又要藏锋敛锷,避免过早暴露全部底牌,尤其是不能引起维克托莉亚对技术来源的过度深究。
工坊成了最繁忙的地方。阿亮带着几个手脚麻利的年轻人,严格按照林风和凌简化后的工艺流程,开始尝试制备那种新型复合材料。过程确实如林风所愿,显得“艰难”而“低效”。他们没有使用任何高精尖设备,全靠手动称量、简易搅拌,然后在改造后的高温炉(用废旧油桶和耐火砖砌成,燃料是收集来的废油和木炭)中进行烧结。
“亮哥,这温度好像又不够了!这锅料怕是要废!”一个年轻人盯着炉膛里不够旺盛的火焰,焦急地喊道。
“废了就废了!慢慢来!风哥说了,不怕慢,就怕出错!”阿亮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和油污,瓮声瓮气地回应,手里还费力地搅动着黏糊糊的原料,“这玩意儿比和泥巴难多了!早知道当初跟王叔学砌墙好了!”
虽然过程磕磕绊绊,报废率居高不下,但在凌严格的质量把控和阿亮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下,几天后,第一批勉强达标、性能参数比原始样品差了一个档次的“次级”复合材料板,还是成功出炉了。数量不多,只有十几块,表面还带着些许气泡和不够均匀的色泽,但测试下来,其防护性能依然远超普通的钢板,重量却轻了三分之一。
当灰雀带着评估人员来验收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工坊里烟雾缭绕(烧结过程的废气),阿亮和几个伙计满脸乌黑,像是刚从煤窑里钻出来,地上还堆着不少烧废的残次品。那十几块成品板,在一堆“垃圾”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珍贵”。
“灰雀队长,你看看,这已经是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极限了。”林风指着那些成品,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无奈”和“疲惫”,“材料和能源消耗都很大,成功率你也看到了……暂时只能提供这么多。”
灰雀仔细检查了那些板材,又看了看工坊简陋的条件和成员们“惨不忍睹”的状态,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微微点了点头:“理解。能在这种条件下制备出这种性能的材料,已经很难得了。这批货,‘铁砧’按约定价格收购。会长希望你们能继续优化工艺,提高产量。”
“我们尽力。”林风没有把话说满。
这次成功的(且表演成分很足的)小规模试产,带来了多重好处。首先是为据点换回了一批急需的物资,包括一批高能电池(用于给夜视仪、通讯设备充电)、特种钢材和一些稀有的电子元件。其次是向维克托莉亚展示了他们的“努力”和“潜力”,同时也巧妙地将实际产能和技术难度控制在一个让对方觉得“有价值但暂时威胁不大”的范围内。
与此同时,据点的其他建设也在同步推进。
小瑶负责的“无土栽培试验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她在据点一个阳光相对充足的角落,用塑料布搭了个简易棚子,利用收集来的雨水,添加了少量从机械厂物资里找到的、标注着“植物营养剂”的粉末,成功催生出了几排绿油油的生菜和快菜!虽然长得有些瘦小,但那抹鲜亮的绿色,在满目灰败的废土上,简直如同神迹!
当小瑶小心翼翼地将第一茬收获的、仅有的几片嫩叶做成了一锅菜汤分给大家时,所有人都激动不已。就连一向冷峻的凌,在喝到那久违的、属于植物的清新味道时,眼神也柔和了许多。王叔更是老泪纵横,连声说:“有盼头了!这日子真有盼头了!”
这小小的成功,极大地提振了士气,也证明了在废土上实现部分食物自给的可能性。
凌主导的防御体系和人员训练也成果显着。新型复合材料除了少量用于交易,大部分都被用来进一步加固据点的围墙和哨塔。凌还根据现有人员和装备,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防御预案和轮值制度,并组织了多次应急演练。现在,一旦有情况,据点成员能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战斗位置,分工明确,应对有序。灰雀私下里曾对林风感叹:“你们这个据点的组织度和防御意识,已经超过很多小型聚居地了。”
而林风自己,则在默默梳理着从“匠魂”那里得到的、关于“星海遗珠”和“猎手”的零碎信息。这些信息依旧模糊,充满了未解之谜,但至少让他对潜在的威胁有了一个最基础的认知轮廓。他知道,必须尽快提升实力,不仅仅是据点的硬实力,也包括他自身对芯片和可能存在的超自然力量的理解和运用。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机遇。
就在据点上下如火如荼地发展时,林风脑海中的芯片传来了微弱的提示——苏宛柔在现代世界有重要进展需要沟通。
他立刻安排好据点事务,再次启动穿越。
回到现代世界的出租屋,林风第一时间联系了苏宛柔。电话里,苏宛柔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和一丝疲惫:“林总,样品检测结果出来了!几家权威机构的报告完全一致,数据甚至比我们提供的还要略好一些!专利初审已经通过,国际PCT进入公布阶段。最重要的是,消息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泄露了一点点出去,现在已经有四家顶级风投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我,希望能尽快安排见面!其中还包括了‘深蓝资本’和‘北极光创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