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今日所献平奴五策,令蒙某豁然开朗。
若非中丞点拨,实难想象竟有如此高明之策。
”
对于柴髙今日的表现,蒙恬深感折服。
他毕生心血倾注边关,却至卸任仍未实现抱负。
然而,凭借数十年与匈奴周旋的经验,他确信柴髙此计必能奏效。
仅此一点,在他心中,柴髙已与白起比肩。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柴髙远胜白起。
白起终究只是一介武将,治国谋略远不及柴髙之智。
因此,柴髙此人,堪称智谋超群。
这也正是蒙恬主动寻他攀谈的原因。
“此策本相并不完全认同。
平奴五策乃长远之计,关乎大秦国运,非你我二人之事。
此策实施之根基,在于大秦军力与财力皆须强盛,尤以军队为要。
”
柴髙直言不讳,此策既由他提出,自然了然于胸。
眼下大秦军队,尚不足以担此重任。
“中丞无需忧虑。
蒙恬已观圣兽军团,若得十万精锐,必能推行平奴五策。
”
柴髙颔首。
即将升空的热气球必能震慑四方,其军略价值不言而喻。
他早将高倍望远镜图纸交予玉匠,匠人未对数据提出异议,唯求玻璃澄澈。
此事柴髙胸有成竹,近日杜志所献玻璃已符标准。
有此利器,大秦对阵匈奴便占先机。
蒙恬所为令柴髙甚慰。
此将确为纯粹军人,未负所望。
良将练精兵,此乃至理。
“中丞大人,出使匈奴之人选与时机,还请明示。
”
蒙恬终问及关键。
使者关乎国体,不可轻忽。
柴髙早有计较,既蒙恬亲询,自当明言。
“时机宜早不宜迟。
冒顿根基未稳,匈奴压力尚存。
其人生转折,在于东胡之胜。
”
若待其统御草原各部,纵大秦不犯边,匈奴亦必南窥。
此非吉兆,当及早图之。
“使者人选,大人可有决断?”
“此事当问太尉。
想必蒙恬大人已有腹案?此人当选令匈奴生畏之辈。
”
“中丞大人果真洞悉蒙恬心思,本将早有意一探匈奴王庭,此番若错过,只怕再无机会。
”
蒙恬对柴髙的谋略已是心悦诚服。
这位中丞大人眼光毒辣,早看穿自己的意图,却静待他主动开口。
“太尉无需多虑。
使者虽提苛刻要求,但尚有商议余地。
只是若由将军亲赴匈奴,恐凶险难测。
柴某望将军三思,若有不测,大秦将折一栋梁。
”
柴髙眉头紧锁。
他深知蒙恬出使的益处,然匈奴人反复无常,未必肯放虎归山。
“中丞大人,蒙恬有一事不明——您何以从冒顿弑父之举,便料定后续发展?”
蒙恬朗声大笑。
他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但更想知晓这位中丞的推演之道。
若自己出使匈奴,对方又将如何判断?
“既然太尉垂询,柴某便剖析一二。
冒顿弑父非朝夕之功,乃是历经多次筛选亲信所致,此计最重死士效忠。
”
柴髙轻叹。
他对冒顿的认知,多源自史册记载。
“由此可见,此人深谙人性,尤善出奇制胜。
此番对付生父,所用正是胆大心细之策。
”
他凝视专注聆听的蒙恬。
这位大秦悍将亦有相似特质,本是冒顿的绝佳对手。
然冒顿更胜一筹之处,在于其毫无顾忌——
换言之,撕毁和约于冒顿无损,蒙恬却身负王命,难免束手束脚。
“《孙子兵法》云卑而骄之,此即冒顿之计。
于匈奴而言,良马与 ** 乃部族至宝。
”
“故下官断定,东胡王为试探冒顿,必索要宝马妻妾。
如此方能逼其显露本性,最终自掘坟墓。
”
蒙恬颔首。
匈奴此等习俗他亦知晓,却未料东胡王竟真敢这般挑衅。
“东胡王何来底气不惧冒顿反扑?此事确令人费解。
”
蒙恬既遇高人,决意将心中困惑尽数道出。
“东胡虎视眈眈,若冒顿轻举妄动,必遭雷霆一击。
此人深谙此理,故以谦卑之态麻痹敌手,实则为积蓄力量。
今日所受之辱,他日必令东胡王百倍偿还。
”
“中丞既料事如神,何不替蒙恬推算此行吉凶?”
柴髙闻言微怔,旋即展颜。
蒙恬此言无异于主动求策,足见对其信任之深。
“天机不可妄测。
本官唯愿保将军周全。
若执意赴约,太尉可领五百精锐并一员虎将随行——此人将军归城时已见过,不必道破姓名。
倘若谈判破裂,务必依其谋划速离匈奴王庭。
”
蒙恬会心一笑。
中丞既以秦将相待,所荐必是化名钟离昧的桓奇。
有此人在侧,纵使龙潭虎穴亦不足惧。
更何况若得神兽军团相助,莫说突围,即便直取冒顿首级亦非难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