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权贵们对柴髙恨入骨髓,却无可奈何。
此人不仅手握重兵,更在朝堂举足轻重。
“冯相,我等莫非在替柴髙铺就军功?谁能料到他竟敢接下这等差事!”
历来对付匈奴皆属国策,向由内史胜与蒙恬这等武将经手,文官从不过问军政。
柴髙这个异类总有些出人意料的本事,明明是个文官,却在新军中威望极高。
连大秦战神都未曾获得如此尊崇,这让氏族权贵们既恼火又无可奈何。
作为首领,孟明家的族长也暗自不服——兔死狐悲,尽管柴髙未对配合丈量的老秦人下手,可土地一旦透明化,往日那些暗箱操作便再难遮掩。
冯去疾冷眼旁观,他更在意的是:若柴髙真能平定匈奴归来,陛下会如何封赏?此等不世之功,恐怕再无第二人能及。
冯相,柴髙当真不在意丈量结果?若非如此,当初何必请太子出面?有人压低声音,白乙家就是前车之鉴,竟敢殴打储君......
愚蠢!冯去疾拍案而起,陛下为何震怒?皆因尔等屡屡践踏底线!他目光扫过噤若寒蝉的众人。
柴髙那记雷霆手段确实狠绝——未经请示便调兵诛灭白乙全族,陛下却毫无追责之意。
至少三五年内,柴髙回不来。
冯去疾捻须冷笑,税制岂是说改就改?没有完整体系......话音未落,忽见侍从慌张闯入。
与此同时,李斯正带着经济司官员核算赋税。
治粟内史孟明杰盯着竹简上密密麻麻的数字,额头渗出冷汗。
这个变量的计算实在令人着迷,虽然不是什么绝色佳人,但这些数字比美女更难应付。
在众人眼中,柴髙离任前留下的税收方案简直让人头疼不已。
为什么要把收成定为变量?难道不能用统一标准衡量吗?
这事我听丞相解释过,关键在于此。
如果亩产二百斤和一百斤的土地缴纳相同税额,换作是你,会选择二百斤的地还是一百斤的地?
萧何此刻俨然成为智囊团的核心,连李斯都对他刮目相看。
此人不仅行事果决,对中丞这套税法的理解更是透彻。
中丞可曾说明如何核实亩产数据?
李斯最关心的是计算方式,而萧何对此也了然于胸。
中丞说过,这事要仰仗地方官员。
通常丰收后,各地会举办庆典,届时郡县都会记录产量数据,这些就是重要依据。
李斯微微颔首,看来柴髙对郡守们颇为信任。
这也难怪,太平年月里,郡守们升迁的关键就在于治下的政绩。
因此他们对生产数据自然要求精准,除非遇上不思进取之人——不过对付这种人另有办法。
萧何显得成竹在胸,将税收策略分析得条理分明。
照萧何的办法推行,漏洞应该很小。
但中丞大人也提醒过,我们这儿不是主战场,真正的较量在县丞那一级。
虽然萧何完整传达了柴髙的意图,众人却仍感困惑。
对此萧何也无可奈何,只能等实际征税时用事实说话了。
其实不必过虑,矛盾会在基层爆发。
若某地亩产不足百斤,其纳税额与二百斤的地区将天差地别。
冯去疾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顿时让众人豁然开朗。
这意味着上报产量时会有专人核查。
不过柴中丞还特别交代:税收数据需要连续多年统计,因此不必急于一时,关键是要做好充分准备。
萧何终于露出笑容。
他对柴髙的谋划真心佩服——这些年逐步摸清大秦粮食产量的准确数字,届时税收多寡自然一目了然。
众人不必惊慌,白乙家的事纯属特例。
若真有人胆敢通敌,杀头也是咎由自取。
不过大伙儿都在担忧,万一柴髙真把匈奴给统一了,不知会用什么手段对付我们。
冯大人,您说柴髙真能这么容易就得到陛下封赏?这事我怎么想都觉得蹊跷。
谁不知道柴髙的本事,这称号还真不是白给的。
在座诸位无需多虑。
依我看,柴髙此去匈奴,五年内都别想回来!冯去疾突然抛出这句话,显然胸有成竹。
柴髙带兵出征,能不败就算万幸,取胜谈何容易?要想短期内平定匈奴更是痴人说梦。
若打几场胜仗就能像蒙恬将军那样凯旋受赏,那蒙将军戍边多年的功劳又算什么?
这番话让在座众人面露喜色。
确实,蒙恬将军在边疆征战多年,大小战役不下百场。
若随便打几场胜仗就能获重赏,蒙恬将军岂能服气?论战功,谁能比得上当年蒙将军将匈奴逐出河套的伟业?柴髙若能复制这般功绩,那才称得上大功一件。
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当年蒙将军是趁匈奴内乱,主力被牵制在阴山、贺兰山一线,才突破黄河以南。
我记得即便动用三十万大军,也足足花了两年才拿下整个河套地区。
诸位都清楚,我大秦能击退匈奴全赖战阵之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