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皇宫的勤政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墙上悬挂的巨幅舆图。舆图上,长江以南的疆域已尽数标注为吴地,而江北的华北、中原地区则被红笔圈出,密密麻麻的标注着清军的兵力部署与关隘要塞。吴三桂身着龙袍,端坐于御座之上,神色沉毅,目光扫过殿内列坐的文武重臣与红颜团队,声音沉稳有力:“山东大捷,多尔衮被迫分兵回援,华北防线压力暂缓。如今江南已定,民心归向,正是北伐的最佳时机。朕决定,三个月后,挥师北上,扫清清军,一统天下!”
殿内众人闻言,皆起身拱手,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北伐必胜!”
吴三桂抬手示意众人落座,继续说道:“北伐大业,非同小可,需统筹兼顾,周密筹备。今日召诸位前来,便是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务必在三个月内,完成粮草、军械、兵力的全部筹备工作。”
他目光首先投向沈落雁:“落雁,你需牵头完善北伐战略蓝图,结合苏凝香搜集的情报,划分各军作战区域,制定详细的进军路线与战术方案,确保每一步都万无一失。”
沈落雁起身领命,一袭青色官袍衬得她身姿挺拔,眼神锐利:“陛下放心,臣已初步拟定战略框架,以‘三路并进,中路突破’为核心,西路军攻山西,东路军取山东,中路军直捣京师。后续将结合最新情报,细化各军作战任务,确保战略落地。”
“好。”吴三桂点头赞许,又看向叶轻眉,“轻眉,粮草与军械是北伐之根本。江南富庶,需劳你整合盐商、丝绸商的资金,督办军械制造与粮草囤积,务必保证十万大军三月之需,且能持续补给。”
叶轻眉起身应道:“臣领旨。江南盐商、丝绸商已愿全力支持北伐,臣已与他们议定,抽调三成利润作为军资,同时征用江南三大铁厂,日夜赶制刀枪剑戟、弓箭火炮。粮草方面,江南秋收已毕,臣将协调各州府,优先征集粮草,运往金陵集中储备,确保供应无虞。”
吴三桂看向苏婉清:“婉清,你需制定一套完善的北伐犒赏制度。将士们浴血奋战,当有奖赏激励,既要明确军功等级与赏赐标准,也要兼顾将士家属的抚恤,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奋勇杀敌。”
苏婉清一袭白衣,温婉却不失干练,起身回道:“臣遵旨。臣将以‘军功论赏,按级抚恤’为原则,制定从士兵到将领的犒赏细则,军功卓着者,不仅有金银绸缎之赏,更可封爵赐地;阵亡将士家属,将发放三年抚恤金,子女可入官学就读,确保将士们安心出征。”
最后,吴三桂的目光落在苏凝香身上:“凝香,北方情报至关重要。你需加强北方情报网络建设,深入清军腹地,搜集多尔衮的兵力部署、粮草补给、将领动向等情报,及时传回金陵,为北伐决策提供依据。”
苏凝香一身黑衣,神色冷峻,起身领命:“臣领旨。臣已在北方设立十余个情报站点,联络了数十名反清义士,后续将增派人手,渗透清军各营,确保情报准确、及时传递,绝不误了北伐大事。”
御前会议结束后,众人各司其职,北伐筹备工作全面展开。金陵城内,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一股紧张而激昂的氛围弥漫在江南大地。
叶轻眉日夜操劳,往来于各大商号、铁厂与粮仓之间。江南的三大铁厂内,炉火熊熊,工匠们日夜不休,打造着军械。铁匠们挥汗如雨,铁锤落下,火星四溅,刀枪剑戟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型;火炮作坊内,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浇注铁水,调试火炮,力求每一门火炮都精准有力。叶轻眉亲自坐镇铁厂,检查军械质量,对不合格的军械一律销毁,绝不姑息。
粮草囤积方面,江南各州府的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金陵。金陵城外的四大粮仓,很快便堆成了山。叶轻眉派人日夜看守粮仓,制定严格的发放制度,确保粮草不被挪用、损耗。同时,她还协调漕运,将部分粮草提前运往江北前线据点,为北伐大军开路。
苏婉清则埋首于文案之中,查阅历代军法犒赏制度,结合吴军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详尽的北伐犒赏条例。她将军功分为十级,从“斩杀一名清军士兵”到“攻克一座城池”,每一级都对应着明确的赏赐,小到金银铜钱,大到爵位土地,一目了然。同时,她还制定了家属抚恤细则,明确了阵亡、伤残将士的家属待遇,让人看了心安。条例拟定后,苏婉清将其誊写多份,张贴于军营、市集,将士们看后,无不欢欣鼓舞,士气大增。
沈落雁则与幕僚们日夜研讨战略,结合苏凝香传回的情报,不断完善北伐蓝图。她将十万大军分为三路:西路军由慕容雪率领,率两万蒙古骑兵,从金陵出发,经安徽、河南,攻打山西,牵制清军西路兵力;东路军由凌霜率领,率两万水师与一万步兵,从长江入海,北上攻打山东,巩固东路防线,切断清军海上补给;中路军由吴三桂亲自率领,率五万精锐步兵与骑兵,直捣京师,与多尔衮决战。沈落雁还为各军制定了详细的进军路线、会师时间与应急方案,确保三路大军协同作战,互相支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