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七十二个小时,如同被按下了快进键,在高速运转与巨大压力下飞逝。
当李双林在专项清理小组最后一次协调会上,亲眼看到财政所所长用颤抖的手,将首批补发的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清单递到他面前,并附上了银行转账凭证时;当他接到赵大海电话,确认中心小学操场改造项目施工队已全部进场,开始基础开挖作业时,他心中那块最沉的巨石,终于轰然落地。
他知道,自己能做的,已经做到了极限。剩下的,需要时间来检验,也需要继任者去坚守。
离别的清晨,天光未亮,空气中弥漫着破晓前的清冷与宁静。李双林起得格外早,他将宿舍收拾得一尘不染,仿佛从未有人住过。几件简单的行李已经打包好,放在门边。他拒绝了镇党委政府办公室安排的欢送仪式,只让司机小刘开着那辆熟悉的旧吉普车,在上班高峰前,悄悄送他离开。
他不想兴师动众,更不愿面对那种程式化、充斥着官场辞令的告别场面。青云镇的一切,早已刻入他的骨血,无需形式来证明。
司机小刘默默地将行李搬上车,动作轻缓,神情间满是不舍。这个年轻的司机,跟着李双林经历了数次惊险,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上下级关系,更像是一位忠诚的战友。
“李书记,都收拾好了。”小刘的声音有些沙哑。
李双林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他最后环顾了一眼这间简陋却承载了他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宿舍,目光掠过那张堆满文件的旧书桌,那把陪伴他度过无数沉思时刻的藤椅,然后毅然转身,关上了房门。
“走吧。”
吉普车缓缓驶出镇政府大院,轮胎碾过水泥地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大院还沉浸在黎明前的寂静里,只有门卫室亮着灯,老门卫站在门口,朝着车子离开的方向,郑重地敬了一个礼。
李双林摇下车窗,朝老门卫挥了挥手,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酸涩。这里,是他政治生命的起点,也是他脱胎换骨的地方。从上任三天即遭停职的惶惑,到独守办公室发现线索的孤勇;从面对群体事件的临危不乱,到彻查“鑫盛”案的铁腕决断;从建立信用体系的创新探索,到离别前强推教育难题解决的雷霆手段……一幕幕场景如同电影胶片般在脑海中飞速闪过。汗水、屈辱、愤怒、坚持、畅快、欣慰……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最终都沉淀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不舍。
车子驶入镇区主干道,街道上行人寥寥,只有早起的环卫工人在默默清扫。李双林靠在座椅上,闭上眼,想让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
然而,当车子即将驶过镇中心小学路口时,小刘却突然轻“咦”了一声,下意识地踩下了刹车。
李双林睁开眼,向前望去,下一刻,他整个人如同被施了定身咒,瞬间僵住。
只见中心小学门口那条并不宽阔的道路两旁,不知从何时起,已经静静地站满了人。密密麻麻,沿着道路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
有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孩子们,他们的小脸在晨曦中显得格外纯净;有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退休老教师,他们穿着自己最体面的衣服,神情庄重;有得到消息赶来的学生家长和附近居民,他们手中没有鲜花,没有横幅,只是静静地站着;还有许多镇上的商户,其中不少是信用评级体系的受益者,他们放下早市的生意,自发地聚集到这里。
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动员。他们就像约定好了一样,在这个平凡的清晨,用这种最朴素、最无声的方式,来为一个人送行。
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喧哗。当吉普车缓缓驶近时,所有的目光,带着感激、带着不舍、带着祝福,齐刷刷地聚焦过来,如同无数道温暖的聚光灯,打在李双林身上。
站在队伍最前面的孩子们,在一位年轻老师的无声手势下,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行着庄严而标准的少先队礼。那一张张稚嫩而认真的脸庞,那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仿佛在说:“李书记,谢谢您给我们修了新操场!”
老教师们自发地鼓起了掌。起初只是零星的几声,随即,如同星火燎原,掌声迅速连成一片,汇成一股温暖而有力的洪流。这掌声,不激烈,不喧闹,却沉甸甸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坎上,比任何喧嚣的呐喊都更具震撼力。一位拄着拐杖的老教师,眼眶湿润,嘴唇微微颤抖,用力地鼓着掌,仿佛在用这种方式,诉说着积压已久的委屈得到伸张后的释然与感激。
道路两旁的商户和居民们,也纷纷朝着车子用力地挥手,他们的嘴型无声地开合着,李双林能清晰地辨认出那是在说——“李书记,谢谢!”“李书记,保重!”“李书记,常回来看看!”
李双林的视线瞬间模糊了。一股滚烫的热流猛地冲上鼻腔,冲向眼眶。他猛地推开车门,几乎是踉跄着下了车,站在了清冷的晨风中。
他望着这无声却胜似千言万语的人潮,望着那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充满真诚的面孔,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只能深深地、近乎贪婪地看着这一切,将这一幕牢牢地刻进脑海里,刻进心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