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趁热打铁:
“只要你悬崖勒马,朝廷可以既往不咎。”
最后,王廷凑不仅答应停战,还把抢来的城市还给朝廷,甚至送了个刺史当“人质”。
消息传回长安,皇帝都惊呆了:
“韩愈一张嘴,顶得上十万兵啊!”
后来有人问他:
“你就不怕他们当场砍了你?”
韩愈说:
“我讲道理,他们要是杀了我,就是理亏,天下人都会骂他们。
文人的笔杆子硬,舌头也能硬。”
这就是韩愈的智慧:
他不是“愣头青”,而是用“理”作铠甲,用“义”作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文能提笔安天下”。
五、:赤子之心永不老———
55岁写“早春”,活成唐朝最通透的“老男孩”~
韩愈官越做越大,晚年成了吏部侍郎(相当于人事部副部长),可他那颗“赤子之心”,从来没变过。
他对朋友掏心掏肺。
诗人孟郊是他的“铁杆粉丝”,一辈子穷愁潦倒,46岁才中进士,却只当到县尉。
孟郊天天吐槽“有才没用”,韩愈却写《醉留东野》夸他: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常恨二人不相从。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我愿变成云,你变成龙,跟着你四海遨游,多浪漫!
后来孟郊去世,韩愈哭得像个孩子,亲自为他写墓志铭。
他对生活永远热情。
55岁那年早春,他邀请好友张籍春游,张籍没来,他就写了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细雨像奶油一样滋润,草色远看有、近看无,这细腻的观察,哪像个历经沧桑的老人?
分明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老男孩”。
公元824年,57岁的韩愈病重。
家人围着他哭,他却笑着安慰:
“我这辈子,该说的话说了,该做的事做了,值了!”
他想起小时候,有个亲戚天天研究养生,结果只活了40岁;
自己抽烟喝酒(唐朝文人爱喝酒),还敢骂皇帝,却活了57岁,够本了!
临终前,他让人把自己写的文章整理好,没说一句关于家产的话。
韩愈去世后,朝廷追赠他礼部尚书,谥号“文”,后来宋神宗又加谥“文忠”。
苏轼评价他: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这十六个字,道尽了他的一生:用文章拯救文风,用忠诚硬刚皇权,用勇气驯服藩镇。
他凭什么被称为“唐朝第一硬核文人”?
韩愈的一生,是“逆袭”的一生:
从孤儿到文坛领袖,靠的不是运气,是“屡败屡战”的韧;
是“硬刚”的一生:
怼权贵、骂皇帝、闯藩镇,靠的不是鲁莽,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
是“通透”的一生:
官再大,不忘百姓;
名再盛,不失本心,靠的是“赤子之心”的真。
现在提起韩愈,我们会想起《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想起《马说》的“伯乐难寻”,想起他“业精于勤”的告诫。
但他最动人的,是告诉我们:
文人不是“弱不禁风”的代名词,一支笔能写锦绣文章,也能担起家国大义;
一颗心能感受春雨草色,也能直面刀光剑影。
就像他自己说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实,“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才是韩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最后问一句:你学过韩愈的哪篇文章?
来评论区聊聊你心中的韩愈,咱们下期再见!”
视频结束
(ps:本文史实参考《新唐书·韩愈传》《韩昌黎文集》等~)
七玥:“不愧是欧阳修的启蒙者,大佬的人生果然精彩~”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在文学史上地位深远~
?北宋苏轼:高度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既肯定他在文风革新上打破魏晋以来骈文束缚的功绩,也赞扬他在思想和品格上的担当。
?唐朝柳宗元:作为古文运动的同道,与韩愈相互支持,曾在文中肯定韩愈的文学主张,认为他的文章能“明道”,对扭转当时的文风起了关键作用。
?南宋朱熹:从儒学角度评价,认为韩愈“排佛老,扶纲常”,在扞卫儒家道统方面有重要贡献,但也指出其部分论述“有头无尾”,在义理阐释上不够透彻。
?明代李贽:认可韩愈在文学上的创新,称其文章“怪怪奇奇”,富有生命力,但对他过于依附儒家正统的姿态有所批评。
这些评论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韩愈在文学和思想史上的复杂影响,也反映了后世对他的持续关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