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雷暴席卷了整座城市。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玻璃窗上,许辰站在公寓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梧桐树,手机屏幕上正推送着本地新闻——城西的老旧小区因雷击引发火灾,消防救援正在进行中。
身体创伤彻底痊愈后,他对周遭的危险变得格外敏感。屏幕里跳动的火焰画面让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镜头随着消防员的身影晃动,能看到橙红色的火舌正从居民楼的窗户里往外窜,黑烟像一条狰狞的巨蛇,在雨幕中扭曲盘旋。
快!二中队负责外围警戒,疏散群众!一中队跟我上!指挥员的吼声透过雨声传来,画面里出现了几辆红色的消防车,车身上的119标志在阴雨天里格外醒目。消防员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背着空气呼吸器,像一群无畏的钢铁战士,逆着惊慌失措的人流冲向火场。
最让许辰震撼的是消防车的威力。只见一辆消防车停在楼下,伸出长长的金属臂,顶端的水枪突然喷出粗壮的水柱,像一条白色的巨龙,精准地射向起火的窗口。高压水流瞬间压制了火势,原本嚣张的火焰在水柱的冲击下迅速萎缩,黑烟的浓度也明显降低。
这水压也太猛了吧!许辰忍不住感叹。他注意到消防员们配合默契,有的架水枪灭火,有的破拆门窗救人,有的铺设水带供水,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效率高得惊人。短短十几分钟,肆虐的大火就被控制住了,只剩下袅袅的青烟在雨中消散。
新闻里插播了一段科普:现代消防车配备了高压水泵、云梯、破拆工具等设备,最快能在10分钟内到达市区任何角落,灭火效率是古代灭火工具的几十倍。画面还对比了古代的水龙车——需要十几个人合力踩踏才能喷出微弱的水流,面对大型火灾往往束手无策。
专业的事就得交给专业的人。许辰关掉新闻,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宋朝的汴京,那座人口百万的繁华都城,因为房屋密集、多为木构,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火灾。《宋史》里记载的汴京大火,往往会烧毁上千间房屋,甚至蔓延到皇宫,死伤无数。如果那时有消防车,该能挽救多少生命和财产?
【检测到含消防技术内容,是否定向投射至北宋汴京?】
系统提示音弹出时,画面正好定格在消防员收起水枪的瞬间。水珠顺着金属臂滴落,在地面溅起小小的水花,消防员摘下头盔,露出被汗水和雨水浸湿的脸庞,虽然疲惫,眼神却异常明亮。许辰仿佛能闻到汴京街巷的桐油味、木材燃烧的焦糊味,还有雨水冲刷石板路的清冽味——所有气味都在那道白色的水龙中交融成独特的救赎气息。
投射。他指尖在屏幕上轻轻一点,让司马光他们看看,什么叫防患于未然,什么叫向火而生
【定向投射启动......正在适配宋朝消防体系......投射开始!】
手机屏幕骤然亮起醒目的红色光芒,像有无数跳动的火焰与奔涌的水流在玻璃表面交织。许辰仿佛能听到汴京巡检司的铜锣声、百姓惊慌的哭喊声,还有消防车呼啸的警笛声——所有声音都在那场跨越时空的救援中,谱写成生命的赞歌。
***北宋,元丰七年的暮春,汴京的相国寺街正沉浸在午后的喧嚣中。
司马光穿着一身素色的朝服,坐在轿子里,正准备前往枢密院商议边事。轿外传来小贩的吆喝声、车马的铃铛声、酒肆的猜拳声,一派繁华景象。但他眉头紧锁,手里攥着一份奏折——就在昨天,城西的瓦子巷因为孩童玩火引发了一场小火灾,虽然及时扑灭,还是烧毁了三间民房,让两户人家无家可归。
唉,汴京房屋稠密,多为木构,又兼春季干燥,火灾防不胜防啊。司马光轻轻叹了口气。他担任开封知府期间,最头疼的就是防火问题。虽然设立了潜火队,配备了水龙车、麻搭、唧筒等工具,但面对凶猛的火势,往往还是力不从心。去年冬天的一场大火,甚至烧毁了三司衙门的档案库,让户部的账目混乱了好几个月。
轿子行至州桥时,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铜锣声——铛铛铛!走水了!走水了!
司马光猛地掀开轿帘,只见东北方向的天空升起一股浓浓的黑烟,像一条墨色的柱子直冲云霄。街上的行人顿时慌乱起来,有的往家跑,有的朝着起火的方向张望,潜火队的士兵们扛着水龙车,气喘吁吁地在人群中穿梭。
大人,是大晟府方向!轿夫焦急地喊道。大晟府是掌管礼乐的机构,存放着大量的乐器和丝织品,一旦烧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司马光立刻下轿,拦住一个奔跑的潜火队小校:火势如何?调了多少人手?
小校满头大汗,拱手答道:回大人,刚起火不久,但风势太大,已经烧着了旁边的绸缎铺!我们调了五架水龙车,可根本不够用啊!
司马光顺着黑烟望去,只见火舌已经舔舐到了大晟府的飞檐,红色的火光在黑烟中格外刺眼。他知道,按照惯例,这样的火势至少要烧到天黑才能控制住,烧毁的房屋怕是不下百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