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含“现代自动贩卖机原理+古代军粮分发”的创新结合内容,是否定向投射至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应天府皇宫处理军粮奏折时)?】
系统提示音响起时,许辰刚吃完最后一片薯片,正把包装袋扔进垃圾桶。他望着远处的天空,仿佛能看到朱元璋在皇宫里皱眉处理军粮奏折的场景,心里满是期待:“投射,定向到应天府皇宫,重点展示自动贩卖机的工作过程、核心原理和古代可实现的替代方案,确保朱元璋和大臣们能理解并借鉴。”
【投射启动中...适配明朝冶铁技术与军粮制度...画面清晰度优化...投射成功!】
运动相机的屏幕亮起一道金光,画面瞬间切换到明朝应天府皇宫的场景——许辰知道,此刻他展示的自动贩卖机,还有关于“军粮自动分发柜”的解说,正被朱元璋和朝中大臣实时观看。他对着镜头补充:“朱元璋陛下,明朝的边关士兵领粮效率低、粮食浪费严重,这台自动贩卖机给了我们一个解决思路。用铁柜做储存空间,用粮票触发机关,用齿轮杠杆推送粮食,就能做出‘军粮自动分发柜’,让士兵领粮更高效、粮食储存更安全。”
***明朝,洪武十三年,应天府,皇宫文华殿。
初夏的阳光透过文华殿的格子窗,洒在铺着明黄色绸缎的御案上,案上堆着厚厚的奏折,大多是关于边关军粮的——最近北方边境不太平,士兵数量增加,军粮需求骤增,可领粮效率低下、粮食损耗严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让朱元璋头疼不已。
朱元璋穿着一身藏青色的常服,坐在御椅上,手里拿着一份来自大同边关的奏折,眉头紧紧皱着。奏折里说,大同边关有三万士兵,每次领粮都要排队两天,遇到下雨,粮食被淋湿,士兵们只能吃发霉的粮食,已经有十几个士兵因为吃了发霉的粮食生病住院了。
“岂有此理!”朱元璋把奏折摔在御案上,声音里满是怒火,“朕早就下令改善军粮分发,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粮官都是干什么吃的!”
站在下面的户部尚书周德兴连忙跪下:“陛下息怒,臣已经多次派人去边关指导,但士兵数量太多,粮官人手不足,而且粮仓是木质的,密封性差,遇到阴雨天气,粮食确实容易受潮。臣也在想办法,但一直没有好的解决之道。”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怒火——他知道周德兴说得是实话,明朝的军粮制度确实有问题,但受限于技术和人力,短期内很难改善。他站起身,走到殿门口,望着远处的城墙,心里满是忧虑:“士兵们在前线打仗,连一口干净的粮食都吃不上,朕这个皇帝当得不合格啊。要是能有办法提高领粮效率,保护好粮食,就好了。”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亮起一道耀眼的金光,紧接着,一片巨大的光幕缓缓展开,覆盖了整个皇宫上空。文华殿里的大臣们吓得纷纷跪倒在地,以为是上天发怒,只有朱元璋保持着镇定——他之前见过天幕降临,知道这是仙人显灵,要传授新的知识,说不定这次仙人能解决军粮的难题。
“都起来吧,是天幕降临,仙人传法来了。”朱元璋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期待,“快看看仙人带来了什么好方法。”
大臣们这才战战兢兢地起身,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天幕。光幕里渐渐浮现出画面——一个穿着短衣的年轻人(许辰)站在一台银色的铁柜前,手里拿着一个方形的物件(手机),对着铁柜上的图案扫了一下,然后选择了一个红色的包装袋(薯片),很快,红色包装袋就从铁柜下方掉了出来,年轻人弯腰拿起来,撕开包装袋吃了起来。
“那是什么铁柜?怎么还能自动出东西?”周德兴指着天幕里的自动贩卖机,惊讶地问道,“那个红色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看起来像是吃的。”
朱元璋也瞪大了眼睛,仔细观察着天幕里的画面——铁柜的玻璃门后有很多不同的袋子和瓶子,年轻人通过那个方形物件操作后,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既不用排队,也不用人工帮忙,太高效了!
天幕里的许辰,正对着镜头解说:“这是自动贩卖机,里面装的是零食和饮料,只要通过手机扫码支付,选择想要的商品,就能自动掉落到取货口,不用人工看管,24小时都能使用。这台机器是铁制的,密封性好,能保护里面的商品不受潮、不损坏,特别适合在室外使用。”
“自动贩卖机...铁制...自动出东西...”朱元璋低声重复着这几个词,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周德兴,你看这台机器,能不能改成军粮分发的柜子?把零食换成军粮,把扫码支付换成粮票,让士兵们插入粮票就能拿到粮食,不用排队,也不用人工发放!”
周德兴恍然大悟:“陛下英明!这台机器的原理完全可以借鉴!用铁柜储存军粮,密封性好,能防止粮食受潮;士兵插入粮票,触发机关,自动推送出粮食,效率肯定比人工高得多!而且不用粮官看管,只要定期补充粮食就行,能节省大量人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