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西藏拉萨,许辰站在大昭寺旁的青稞田边,看着藏族老乡用木桶手动提水灌溉。田埂上,一位白发老人正拿着木瓢往青稞苗上浇水,额头的汗水顺着皱纹滑落。“要是能有省力的提水工具就好了,”老人擦了擦汗,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每年旱季,我们要花一半时间提水,青稞产量也上不去。”
许辰掏出手机,系统界面自动弹出吐蕃史料:此时是贞观十五年,松赞干布刚与唐朝和亲,正致力于发展吐蕃农业。但雅鲁藏布江沿岸的青稞田灌溉全靠人力提水,遇到旱季,半数青稞因缺水减产,百姓们常常吃不饱饭。松赞干布看着干裂的田垄,心里满是焦急——要是再解决不了灌溉问题,吐蕃的国力根本无法与周边部族抗衡。
“这不正好给龙骨水车找个落地场景?”许辰眼睛一亮。他翻出之前拍的现代龙骨水车视频,画面里,木质水车顺着河岸架设,脚踏或手摇驱动龙骨叶板,河水被源源不断地提上岸,流入田垄;一个人操作水车,一天能灌溉十亩青稞田,是人力提水的二十倍;旱季时,有了水车,青稞苗再也不用缺水,亩产直接翻倍。
为了让吐蕃百姓看懂,许辰特意做了“高原适配”:把“电动驱动”换成“手摇+脚踏双驱动”,用耐高寒的硬木制作水车部件,还穿插了手绘的“龙骨水车安装图”,用吐蕃口语解说核心优势:“硬木做车不用愁,手摇脚踏水自流;一天灌溉十亩田,是人力的二十倍;旱季青稞不缺水,亩产翻倍粮满仓;雅鲁藏布江边装,百姓再也不用愁。”视频开头加了“人力提水VS龙骨水车”对比画面,一边是“一人一天灌半亩,累倒在田头”,一边是“一人一天灌十亩,轻松又高效”,差距一目了然。
考虑到松赞干布的宫殿在逻些(今拉萨),许辰直接将投射地点定在宫殿外的青稞田上空,背景音乐选了悠扬的《高原春光》,用扎念琴和长笛合奏,既有高原的辽阔感,又有丰收的喜悦感,让松赞干布和百姓们能立刻感受到龙骨水车的价值。
“定向投射至逻些松赞干布宫殿外青稞田上空,确保松赞干布及大臣、百姓都能看清细节。”许辰点击投射按钮,手机屏幕闪过一道碧绿色的光晕,“就凭松赞干布对吐蕃的责任感,这龙骨水车保管能让青稞满仓!”
【时空坐标锁定:唐贞观十五年,逻些松赞干布宫殿外青稞田...投射信号同步中...语言适配完成...投射成功!】
***吐蕃,贞观十五年,逻些,松赞干布宫殿外青稞田。
松赞干布身着吐蕃赞普服饰,腰间挂着金腰带,正站在田埂上,看着百姓们用木桶提水。十几个壮劳力围着一口水井,木桶轮流往下放,提上来的水只有半桶,浇到青稞苗上,很快就被干裂的土地吸收。旁边的大相禄东赞递过来一份农情报告,眉头紧锁:“赞普,今年旱季比往年长,雅鲁藏布江的水位也低,按现在的灌溉速度,至少有三成青稞要枯死,百姓们又要挨饿了。”
松赞干布接过报告,指尖划过“青稞减产三成,预计缺粮十万石”的字样,叹了口气:“我知道,可我们除了人力提水,再也没有别的办法。文成公主带来了唐朝的农具,可没有提水的工具,还是没用。要是能有让水自己流到田里的办法,该多好?”
就在这时,青稞田上空突然亮起一道柔和的光晕,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凭空铺开,将整个农田都罩了进去。百姓们吓得纷纷扔下木桶,跪在地上磕头,以为是山神显灵。
“这...这是什么?”禄东赞紧张地挡在松赞干布身前,手按在腰间的佩刀上,“赞普,会不会是敌对部族的妖术?”
松赞干布却按住了禄东赞的手,沉声道:“莫慌!这是天幕,文成公主跟我说过,中原曾出现过,能降下利民之术!仔细看,说不定有灌溉的好办法!”
话音刚落,天幕里的画面就动了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河岸,几个百姓正架设一台木质水车,水车的“龙骨”(一连串叶板)没入水中;一个人踩在水车的踏板上,水车缓缓转动,龙骨叶板将河水提上岸,顺着木槽流入旁边的农田,青稞苗喝饱了水,叶片渐渐舒展。
“那木头架子怎么能自动提水?还不用很多人?”禄东赞指着天幕里的龙骨水车,眼睛瞪得溜圆,手里的佩刀都差点滑落。
天幕里的解说声(吐蕃口语)缓缓响起:“此乃‘龙骨水车’,用硬木制作,由‘龙骨叶板’‘踏板/摇柄’‘木槽’三部分组成;将水车架在河边,踩踏板或摇手柄,就能带动龙骨叶板转动,把河水提上岸;一人操作,一天能灌溉十亩田,是人力提水的二十倍;旱季时,有了它,青稞苗不会缺水,亩产能翻倍;所用材料都是普通硬木,吐蕃的工匠就能制作,不用依赖中原。”
“一人灌十亩?亩产翻倍?”松赞干布猛地向前一步,手掌按在田埂的泥土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我们现在一人一天灌半亩,这水车竟能快二十倍?还能让青稞多收一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