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伟没多说废话,而是快步直接走到射频探针台旁边。
他招呼旁边的学弟李昊然过来,“昊然,重新操作一遍,注意信号线的屏蔽和接地,别让干扰进来。”
李昊然点头应声,小心地将信号线重新理顺,换上了加厚的屏蔽套管,并在连接处加装了金属编织网套,确保接地良好。
同时,他用防静电胶带固定线缆,避免松动产生额外干扰。
紧接着,熟练地调整设备开始测试。
然而,测试过程中,数据波动依旧明显,噪声水平并未显着下降。
站在一旁观察的姜蕴宁皱了皱眉,轻声说道:“可以试试用双层屏蔽线,再在接口处加一个地环,形成更完整的接地回路,减少电磁泄漏。”
李昊然微微皱眉,显然没完全听懂她的话,疑惑地看向姜蕴宁,示意她详细讲讲。
姜蕴宁转头望向张宏伟,见他脸上也带着一丝迷惑。
张宏伟叹了口气,说道:“我平时主要负责器件设计和电路集成,对于测试设备的屏蔽细节了解不多,那部分工作一般由实验操作人员负责,确实不太在我的关注范围内。”
姜蕴宁点了点头,轻声说道:“如果你们放心,我可以来操作。”
她顿了顿,继续解释:“这项技术改进是国外近几个月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献大多是德语,翻译和推广比较缓慢,估计我们团队内部还没有广泛掌握。”
李昊然脸上露出了几分期待,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然而,张宏伟却皱了皱眉,显得有些犹豫。
“姜学妹,你毕竟刚来,对这台仪器还不够熟悉,”他小心地说道,“这设备价格不菲,一旦操作失误,损失可不小。”
他顿了顿,目光中带着一丝担忧,“你确定自己能驾驭得了吗?”
姜蕴宁微微一笑,语气坚定:“放心吧,我能处理好。若是真的运气不好搞坏了,我赔你一台。”
张宏伟抽了抽嘴角,低声道:“这台射频探针台是进口设备,折合人民币差不多五十万左右……”
这还不是重点。
像这种高端射频探针台,要从国外进口,手续非常繁琐。首先,涉及多部门审批,尤其是它属于高精尖科研仪器,可能还涉及出口管制。加上国防大学的特殊背景,采购流程更是层层把关,任何环节出错都可能耽误好几个月。
而且,进口设备到货后,还得经过严格的检验和调试,确保能满足我们高频测试的精准需求。任何一个细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
所以,能用得好这台设备,绝不是随便谁都能上手的事。
姜蕴宁神色淡然,轻轻点头,毫无波澜。
张宏伟怕她没听清,又重复了一遍,“五十万。”
姜蕴宁的大学礼物就是姜氏集团的5%的原始股份,所以,她有钱得很。
看着她一脸认真、神色笃定,张宏伟咬了咬牙,果断挥手示意李昊然让开:“那就麻烦姜学妹了,设备交给你了。”
李昊然也笑着说:“姜学妹,放心大胆地来,大家都会帮忙。”
气氛顿时缓和,姜蕴宁走上前,准备开始调整设备,实验室里又恢复了专注而紧张的氛围。
自从与爷爷谈过、坚定了走芯片这条路后,姜蕴宁便几乎将全部课余时间都投入进去。过去大半年,她一头扎进各类资料堆里,把能找到的前沿论文通通啃了一遍——不仅熟稔眼前这台德国进口设备的技术文献,就连灯塔国在高频测试平台上的研究成果,她也一字不落地细细研读过。
这台设备目前在国内尚无系统的中文译本,全部原始资料皆为德文。
而她昨天晚上翻译的那本最新期刊里,恰好就有一篇详细探讨这台设备关键构造与改进方案的技术文章。
该成果是国外近几个月的新进展,由于原文为德语,尚未被广泛翻译和推广,团队内部大概率还未接触到。
姜蕴宁走到射频探针台前,动作利落而沉稳。
她先用万用表检测了接口两端的接地阻抗,确保不漏电、不悬空,再调整了射频探针的接触角度,使其在最小入射损耗状态下进行校准。
最后才换上线材,选用双层铜编织屏蔽线,确保屏蔽密度在90%以上。
关键接口处,她不仅加装了可拆卸式地环,还额外套上石墨导电布与防静电隔离胶,确保整个屏蔽回路闭环不漏。
最后,她还用绝缘胶带和防静电材料对关键节点做了加固,防止意外松动或静电干扰。
调整完毕后,姜蕴宁轻轻点了点头,示意李昊然重新启动测试设备。
整个操作看似简单——更换双层屏蔽线、在接口处加装地环、关键部位贴上绝缘胶带并加设静电防护——这些对熟悉设备结构的专业人员来说,看起来更像是“手工操作”,而不是“高深知识”。
但是,问题的本质是——
他们根本不知道要改这些。
这个“知道要改”的判断力才是核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