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的清晨带着雨后的微凉,实验室的灯光亮得比往常早。陆知衍坐在电脑前,指尖悬在键盘上迟迟未动,屏幕上的 “土壤适配参数表” 一片刺眼的红色 —— 沙质土的湿度预测误差始终徘徊在 8% 以上,远超农业科技公司要求的 5% 阈值。桌角的咖啡早已凉透,杯壁凝着的水珠滴落在实验记录上,晕开了 “第 12 次调试失败” 的字迹。
“又熬了一晚上?” 苏晚星的声音轻轻从门口传来,手里拎着保温袋,里面是刚热好的牛肉粥和茶叶蛋 —— 是陆知衍熬夜时最爱吃的夜宵。她走近时,才发现陆知衍眼底的红血丝比昨天更重,下巴上冒出了青色的胡茬,往日里总是整洁的实验台,此刻散落着几张画满公式的草稿纸。
陆知衍抬头,声音带着未散的疲惫:“沙质土的有机质转化率总是算不准,按实验室数据调,实际种植就偏差;按农场实测改,又会影响黏土的保水预测。” 他指着屏幕上的曲线,“你看,昨天刚把误差压到 6.2%,今天用老陈农场的土壤样本测试,又反弹到 7.8%。”
苏晚星放下保温袋,弯腰凑过来看数据,指尖轻轻点在 “土壤分层检测” 那栏:“会不会是忽略了‘耕作层厚度’的影响?上次去老陈农场,他说沙质土的耕作层比我们测的浅 5 厘米,下雨时水分渗得更快,光按表层土数据算肯定不准。”
这句话像一道光,让陆知衍瞬间抬头。他猛地翻出绿源农场的调研笔记,在 “土壤特性” 那页找到苏晚星的手写标注:“老陈地块:耕作层 25cm(常规 30cm),下层含砾石,保水性差”。“我之前只关注了有机质含量,居然漏了这个关键细节!” 他激动地抓住苏晚星的手,指尖的冰凉与她掌心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你还记得老陈说过耕作层的改良方法吗?或许能结合到参数里。”
苏晚星在他身边坐下,从帆布包里拿出自己的农场笔记本 —— 里面夹着去年走访时拍的土壤剖面照片,老陈用树枝在土里划出分层的痕迹清晰可见。“他说每年秋收后会撒一层秸秆改良土壤,能让耕作层的保水能力提升 10%,” 她指着照片里的秸秆层,“我们可以在模型里加个‘秸秆改良系数’,根据撒施量调整有机质转化率,说不定能缩小误差。”
陆知衍立刻打开模型后台,在 “土壤参数模块” 里新增了系数项。指尖飞快敲击键盘时,他突然想起什么:“上次你帮张叔整理种植日志,里面是不是记了不同秸秆用量的产量变化?” 苏晚星点头,从手机里调出表格:“张叔 2023 年试过每亩撒 150 公斤和 200 公斤,200 公斤的那片地,小麦长势明显好于 150 公斤的,对应的土壤湿度也更稳定。”
两人对着数据忙碌起来:陆知衍根据秸秆用量调整系数阈值,苏晚星则帮他整理 “不同土壤 - 秸秆用量” 的对应关系表,把农民的口语化描述转化为精准的参数范围 —— 比如 “撒得能盖住地面薄薄一层” 对应 “每亩 180-200 公斤”,“少撒点试试” 对应 “120-150 公斤”。窗外的天渐渐亮透时,陆知衍终于按下了 “测试” 键,屏幕上的误差曲线缓缓下降,最终停在 4.7%,刚好低于要求阈值。
“成了!” 陆知衍几乎要从椅子上站起来,眼底的疲惫被兴奋取代。他伸手抱住苏晚星,下巴轻轻抵在她的发顶:“要是没有你记的那些农场细节,我还不知道要卡在这里多久。” 苏晚星笑着拍了拍他的背:“你之前不也帮我解决了宣传视频的素材问题?我们本来就是彼此的‘解题小帮手’啊。”
两人刚要分享这份喜悦,陆知衍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农业科技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张总监:“陆同学,明天我们要带技术团队去老陈的农场做中期验收,你这边能把优化后的模型带过去演示吗?最好能现场测几组数据,证明适配效果。”
挂了电话,陆知衍的眉头又轻轻皱起:“明天就要演示,现在的模型只是初步达标,还没经过实地验证,万一出问题怎么办?” 苏晚星拿起桌上的农场笔记,翻到 “老陈地块土壤记录” 那页:“我们今天下午就去农场,提前测几组真实数据,把模型再微调一遍。我已经跟老陈打过招呼了,他说今天会在田里等着,还能帮我们找不同地块的土壤样本。”
下午两点,两人驱车前往老陈的农场。刚到田埂边,就看到老陈扛着锄头在等,身后跟着两个年轻农户,手里拎着几个装着土壤样本的布袋。“陆同学,晚星丫头,你们可来了!” 老陈笑着迎上来,把样本递过去,“这是东地块的沙质土、西地块的黏土,还有南坡的壤土,都是我们常种小麦的地,你们尽管测!”
陆知衍拿出便携检测仪,插进东地块的土壤里,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湿度、有机质含量等数据。苏晚星在旁边记录,偶尔追问:“老陈叔,这块地撒秸秆的时候,是均匀撒还是顺着垄沟撒?” 老陈蹲下来,用手比划着:“得顺着垄沟撒,这样下雨时秸秆能挡住一部分水,不让它渗太快,去年这么撒,小麦返青时比往年早了三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